贞元二十七年四月初一,天高云淡,春风习习。
淡淡的微风还吹过来一阵花香,等到春耕完成的差不多了,各地的学子们也都已经全部到达了京师,参加今年的春闱。
四月初三开始,为期两天。
精简了不少考试的内容,也增加了一些知识面。
毕竟是为国选才,必须要全知全能吧。
四月初五,大学士们也就被放出来了,一个一个开始讨论今年这一场春闱。
因为考试的内容,怎么说呢。
出乎意料。
有一些学士甚至是直接瘫坐在那里,无从下手。
因为不少考题和他读的四书五经完全就不相关啊,乡试、县试、州试的时候,都好好的。
怎么到了这京师的时候,就变了呢?
只能说,这一代的学生算是一个在大乾科举考试改革之中的牺牲品了。
毕竟,大乾科举制度肯定是要改革的。
以前没改,那是因为大乾还要攘外安内,如今大乾四海升平、四夷臣服、天下一统,大乾朝廷的威望又是前所未有之高,自然是可以改革了。
如今不改,难道说,还要挑选一些死读书圣贤书的所谓的才子去地方上当官,然后做出些昏庸至极的事情来吗?
时间紧,任务重。
很多学子身上带着的钱并不太够,直接就去朝廷在官廨外设立的食堂吃个免费的饭,也不过是白米稀饭、白面馒头和腌制菜什么的。
每隔两天会有几样荤菜。
其实这样的吃食,也比他们平日里要好一些。
很多都是寒门子弟,那真的是全家挣钱,只为了养出一个读书人来。
好从此实现阶级翻身。
仅仅是十天,一千八百封考卷,全部都批阅完毕,也按照最新规定的分数,排出来一个名次来。
第十一天一早,就直接张榜。
第十二天就进入了殿试环节。
当这日一大早,八百个老中青三代大学士们涌入高大壮观的宣德门,然后在宫墙内右行过威严至极的大庆殿、宣德楼后,再转行向西以后,这群年轻帝国精英们还是忍不住心神恍惚。
毕竟,过了这宣德楼之后,再往前面走,便是集英殿所在了,而今日在集英殿殿试之后,直接出来再向西,便是那贴榜唱名的西华门。
也就是说,他们马上就要见到大乾的监国太子了。
有人其实也有见到过,东南问政的时候,远远地看着,那一身的玄甲,光彩耀人。
可是今天不一样啊。
今天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一天。
就在无数大学士们从东西华门中间的宽道上走过,缓缓转入集英殿时。
殊不知,同一时刻,太子殿下早已经带着一大帮人立在集英殿旁的皇仪殿皇仪门上许久了。
只能说,如今大臣们也都习惯了太子殿下这般行为。
为的也是提高工作效率。
直接就把本来要在政事堂要议论的事情,直接就放在了集英殿中。
也就免了要先去政事堂,然后再来集英殿的两头跑。
政事堂虽然宽敞很多,但是事急从权嘛。
主打就是一个破坏旧制。
眼看着大学士们走进了大殿,一个一个年轻的过分的面孔,老臣们也都是心生感慨。
当然啦,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有些伤感,但到底是国家注入了新血液的一种表现,也算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太子萧奕端坐御座,左右文武列于阶下,士子们经礼官引导归于几案之后。
听着吏部尚书狄晏请太子殿下当众御笔出题,发放下去,又强调了一遍不必计较文章规制、旧俗,言之有物即可,便让人答题。
整个过程顺利的让人觉得可怕。
本来这科举制度是前朝才创新,提出来的为国取士的制度,等到了大乾立国之后,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等到了监国太子萧奕这一代,自然再一次进行改制。
而改制的是考试的内容。
大乾立国之初,考试的内容比较简单,太宗又进行了扩充,有了四书五经,再到高宗,又分了几个科。
如此也就延续至今。
今年这也算是第一次改制,改动的内容也就不是很多,改动的幅度也不是很大。
可对于读死书的一些大学士来说,前面的笔试,已经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了。
而能够站在这集英殿上的大学士,也都是已经开始学习新学,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并非是读死书、死读书的大学士,也有着应对能力。
第一个是时政大问题,太子萧奕直接就问起了如今之大乾,四夷臣服之后,该如何安抚民心,又如何治理这疆域辽阔、人员众多、族类不同的大乾?
第二个不免还是有关于治水之策,第一题自然是形而上学的大问题,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去找角度,能写的也就太多了。而这第二题嘛,就直接专一,直指主题——治水之策。
最后一问,却又绕回到了儒家根本,或者说封建王朝的弊病之所在,祖宗之法是否可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