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宝殿,威严耸立,赤乌东升,红光薄射,碧瓦朱薨氤氲淡淡曦色,天威磅礴盖下,心神凛然。
今日早朝传胪,季书冉站在乾清宫门前的御街之下,挤在朝官当中,昂首挺立,心潮澎湃。
“齐状元!金榜题名,三元及第,恭喜恭喜!”
嘈杂声传来,人群涌动,露出当中一位萧萧肃肃,眉挺鼻直的男子,负手站定。
他一身深蓝罗袍,青罗缘边,手持槐木笏,鹤立其中,不自藻饰,风仪迢迢,
正是当今状元,齐喻。
齐喻乡试、会试、殿试皆为头名,艳绝古今,三元及第。
一日乘风起,从此青云去。
他们一群人团聚在那,你来我往,互相打着官腔奉承。
面对诸人恭维,齐喻只是肃然简答,冷冷回应,并不热情附和。
“季榜眼,你的事迹吾等皆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今日一见,果然人中龙凤,仪表非凡啊!”
一位打着鹭鸶补子的青袍官员持笏上前,身材微胖,眉开眼笑,很是亲近。
他后面呼啦啦跟了一群官员进士,围住季书冉就开始打着近乎。
如今季书冉的光环遍身,姑姑乃当朝贵妃,父亲官居三品,他先是救驾有功,如今又高中榜眼。
一环套一环,怕是比状元郎还要惹眼,是眼下满京城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百官如蝇,善闻香臭,惯是会趋炎附势,一窝蜂地向着季书冉扑来。
书冉不善交际,幸而季淮昌就在身边,帮衬他应付这些人。
熙熙攘攘里,季书冉的视线不由自主瞥向齐喻,心底暗忖。
那日在大狱中,季书冉已经与太子说得很明白,齐喻的反腐之法仅是纸上谈兵,要想实操,后患无穷。
这一点,季书冉能想到,皇上不可能想不到,但依然御笔朱砂批了他为状元。
这究竟……
不及季书冉细想,卯时将至,百官群列,正襟危立,向着乾清宫鱼贯而入。
季书冉位列于进士群里,就站在齐喻的身后,跟着一道埋头进去。
跟齐喻站到一块,才发觉此人身形很是高大,季书冉这身子已近一米八,他竟还要高出一个头。
皇子们与襄王不必候在御街下,陆定羲一席蛟龙魏紫缂丝衮服,冠发挺立,面色阴沉,他的威势逼人,远盖诸皇子。
陆容璋则身着麒麟墨青圆领官袍,眉眼含笑,静静候立,晨色为他打出华光轮廓,胸前麒麟仿若也映出团团瑞气。温润如玉,玉树临风。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百官络绎,两人同时转身看来,两束视线不约而同地望向进士群里。
季书冉生性肤白,蓝罗如海,将他映衬得润光宝色,在进士群中脱颖而出,昳丽夺目。
他们的视线穿过状元郎齐喻,直直落在季书冉身上,季书冉似有所感,抬头看去,两人又凉凉对视一眼,如短兵交接,继而回身站正。
乾清宫内,圣上临轩传胪,状元齐喻率先出班,御道左跪,季书冉紧跟其后,跪于御道右侧,以此类推。
传胪之后,便是封官。
齐喻被封为左佥都御史,正四品,掌纠劾百司,分领侍御史诸曹,入都察院。
季书冉则被封治书侍御史,从五品,职掌依法审理疑狱,监察、弹劾较高级官员,入都察院。
……
进士封官,竟一连将状元、榜眼封了两个御史,百官藉藉。帝心难测,想是要做大动作。
“静!”老太监何木华拂尘一甩,满殿沉寂。
龙椅之上,冕旒之后,皇帝眉目凝沉,俯瞰百官。
传胪封官过后,进士群跪谢恩,列入百官之中。
“诸卿今日可有本启奏?”皇帝圣威端坐,发问。
一名红袍官员持笏上前,“圣上,近日边关大捷,卫将军陈世霄英勇无匹,率领铁骑连下突厥三座城池,已将西北部的蛮夷赶出我朝国土。”
“好,好。边塞战乱常年是朕的心腹大患,世霄屡立奇功,此番上阵,重振我大雍国威。待他归朝,重赏。”圣颜终于抿开一丝笑意。
忠勇侯与有荣焉,替子下跪谢恩。
这是自陈世霄离开的一个多月来,季书冉第一次听见他的消息。
陈世霄少年英才,今年尚未及冠,才十九岁,战功便已震古烁今。纵观历史长河亦是千古人物,世无其双。
季书冉想起那块被藏在家里的玉佩,心中微动,敛下心思,默然。
圣上道:“提及边塞,近日还有一事,朕要与众卿共议。”
“朕将在泰山封禅,唯恐蛮夷趁机而入,卫将军虽骁勇善战,但蛮夷遍布,他只一人亦是鞭长莫及。”皇帝微顿,“望诸位爱卿群策群力,共商一策。”
殿下百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商讨半天,最受推崇的策议还是加固边防。
然则边关连年征战,已是劳民伤财,如今大典在即,又要加固边防,只怕朝廷分身乏术,事倍功半。
皇帝念及这一点,并未对这一策点头,只盼还有更好的谋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