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明军这些年在咱们境内也劫掠了不少女子,杀了不少平民冒功,您难道就不能说他们两句吗?”
李昖沉默片刻,缓缓摇头。
“没有大明皇帝陛下的倾力支援,予早已经是亡国之君了。”
“予自然知道麻贵、刘綎等人是混账之徒,邢阶、万世德更是只会欺上瞒下的废物东西,也知道大明这个王朝已经烂透了,没救了,早就不是明成祖,甚至张居正在时的样子了。”
“但大明的恩德,予永世难忘。”
“哪一家朝廷之中没有几个烂人,没有一点贪官污吏?”
说完,李昖拍了拍身边一个年幼王子的脑袋,轻声道:
“孩子,你要记住,朝鲜的国运是大明给的。”
“将来,无论任何情况,只要大明不亡,朝鲜永远不忘大明,永远奉大明为宗主!”
王子一脸懵懂,但还是非常清脆地回答。
“父亲,孩儿知道了!”
【对倭国而言,这一次的朝鲜战争,同样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西一派的领袖丰臣秀吉因此次战争,操劳过度而死。】
【丰臣秀吉死后,原本占据倭国政坛优势的关西派迅速分裂,五大老中的毛利辉元因为议和不成接连作战导致损失惨重而埋怨加藤清正,加藤清正又把责任全部推到了小西行长身上。】
【随着这三名关西派重臣之间的相互攻讦,丰臣秀吉的心腹们随之分裂成了文吏派和武功派,德川家康借机取得了武功派的支持,最终在关原之战中一举覆灭了文吏派,诛杀了丰臣秀吉的诸多后人,丰臣家族由此彻底离开了倭国的历史舞台。】
【根据后世史学家的研究,倭国在两阶段的进攻中先后出动了总计超过二十五万兵马,最终阵亡人数为五万三千六百七十九人,受伤者无法统计。】(注:该数字出自《日本史》。)
【其中,损失最惨重的为小西行长所部。从第一次出兵前的一万八千七百人,到最终撤军时仅剩六千六百二十六人。】
【明军方面,并无正式的伤亡数字统计,但从诸多记载中,依旧可以管中窥豹。】
旁白到这里,画面上出现了一个个名字,他们都是来自于历次战役中大明阵亡的高级将官。
第一次平壤之战:参将戴朝弁,游击将军史儒,千总张国忠,马世隆。
碧蹄馆之战:指挥使李有升。
南原之战:中军将李新芳,千总蒋表、毛承先。
第一次蔚山战役:千总周道继、麻来、李洞宾、郭安民、王子和、钱应泰,遵化营千总杨某某(名字不详),哨总汤文瓒,真定营中军将张应元、陈观策,大同游击将军杨万金。
沙斤驿之战:副总兵李宁。
泗川之战:游击将军卢得功,中军将徐世卿。
露梁海战:副总兵邓子龙。
以及,一万到两万名其余阵亡在朝鲜的大明将士。
这一刻,历朝历代所有时间线中一片安静。
历朝历代的君臣们,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注视着眼前这一个个为了抗倭而逝去的名字。
等最后一行字消逝,新的字幕开始浮现。
【纵观数年朝鲜战争,明军虽然在很多次战役中打得虎头蛇尾甚至反胜为败,但考虑到倭军绝大部分时间都两倍甚至三、四倍于明军,最终明军也实现了目标将倭军完全驱逐出朝鲜半岛。】
【故而,这一场大战中,可以认定明、朝联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这场战争,同样也对大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虽然朱翊钧抽调了全国主力,但在朝鲜阵亡的绝大部分将士都来自于最勇猛善战的辽东军。】
【辽东军在此次持续了数年的大战中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维持大明对辽东女真、鞑靼诸部的武力压制。】
【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也借助这几年的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并击溃了海西女真主力,奠定了统一女真三部的基础,也埋下了大清逐渐强盛,最终取代大明的伏笔。】
【此外,由于朝鲜之战旷日持久,朱翊钧派出太监充任矿税监,在各地征收矿税,横征暴敛,引起了全国上下从百姓到士大夫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大明文官集团也因在朝鲜战争和矿税中的激烈斗争、相互攻讦而分崩离析,各种党派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启了被许多人认定为大明亡国根源的“群党相争”序幕。】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也不由感慨。
【未来发生的事情,此时的朱翊钧还并不知情,他还在为了两份奏折而烦恼。】
此时的朱翊钧面前摆放着两份奏折,都来自他派往朝鲜前线的监察官员,分别是东征赞画主事丁应泰和左给事中徐观澜。
在这两份奏折之中,两名官员如实披露了明军四路南下,一路吃瘪两路战败,用重金贿赂倭军媾和还杀良冒功,只有水师连续奋战最终得胜的所有事实。
两名官员认为,内阁首辅赵志皋和监军王士琦联合欺瞒朝廷,报喜不报忧,辜负了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应当免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