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军队船小,不能仰攻,力战后几近崩溃,俞通海乘着风势,放火烧掉陈友谅二十多条船,才稍稳局势。
后来,朱元璋乘船搁浅,陈友谅部下骁将张定边径直而去,常遇春连忙发箭,射中张定边,俞通海也赶忙前来支援,朱元璋得以逃脱,但俞通海却被陈友谅的大船所压,头盔尽裂,仅以身免。
次日再战,俞通海与廖永忠等用七艘船装满火药,撞入陈友谅船阵中,烧掉陈友谅数百条船。
又过了两天,又用六艘船故技重施,但陈友谅军铁索连舟,全力抗击,未果。
朱元璋登楼远望,久久未见舟船出没,以为俞通海已经战死。
良久,六艘船轻快地从包围圈中驶出,于是士气大振,大败陈友谅军。
大军进驻左蠡,俞通海建议说:“湖水过浅,舟船回旋困难,不如入江,据于敌军上游,一旦敌军入江,即可大败其军。”朱元璋听取了他的建议,率军出湖,水路结栅,陈友谅不敢出。
一个月后,陈友谅军粮尽,率军突围,死于乱军之中,鄱阳湖之役以俞通海功劳最大,回军后,被赐予良田金帛。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俞通海随军平定武昌,任中书省平章政事。
四月,俞通海总领军事,和张兴祖率军攻打刘家港,进逼通州,击败张士诚军,生擒张士诚部将朱琼、陈胜。
七月,改庐州路为府,置江淮行省,俞通海被任命为江淮行中书省事,时民众大多流亡失所,俞通海日加招抚,政策惠爱百姓,因此复业者很多,俞通海还整修城墙,建设战壕,用以备御。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八月,和参议邹天庭奉命核实庐州军民粮粟之数,又随徐达攻打安丰。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随军攻克湖州,十一月,进略太仓,秋毫不犯,民众大悦。
伪元帅陈仁寿率领百余舟逃入海中,听闻俞通海威名,遂率军归还,俞通海收编其军数千人 [23]。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大军包围平江,徐达命令俞通海率军前来会合,战灭渡桥,在进捣桃花坞的战斗中,身中流矢,伤势严重,归还金陵休养。
四月,朱元璋亲自前往他府邸看望,问道:“你知道我来看你吗?”俞通海已经不能说话,朱元璋挥洒涕泪而出。
次日,俞通海卒,年仅三十八岁,朱元璋哭的十分伤心,赠光禄大夫,追封其为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
朱元璋亲自率百官为他发哀,并前往祭奠,由官府负责安排吊问、赙赠、葬器的具体事宜。俞通海没有子嗣,由其弟俞通源承袭官位。
洪武三年(1370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 [26],杀身报国曰忠,戎业有光曰烈。
洪武九年(1376年),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 [27]。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俞通海三代皆封公爵。
......
约至正十一年(1351年),江淮兵乱,廖永安和弟弟廖永忠聚兵盘踞在巢湖水寨,以对抗寇贼,保卫乡里,后左君弼盘踞庐州作乱,廖永安十分窘迫。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廖永安听说朱元璋在和州后,带着弟弟廖永忠、部署俞通海筹得金钱,领巢湖水军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兴,亲自收编其军队,并率军赶往巢湖,在马场河击败了元朝中丞蛮子海牙。
朱元璋回军和州,在黄墩与元朝中丞大战于裕溪,元朝水军的楼船进退不便,而廖永安等人操船却进退若飞,屡败元朝水军,使得朱元璋下定了渡长江的决心,同时俘获十九位善于开船的人,朱元璋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人分别统领。
六月,朱元璋军发兵江口,廖永安和朱元璋同乘一支船,廖永安问朱元璋在哪靠岸,朱元璋命在采石登陆,于是廖永安直驶牛渚,趁着西北风迅速渡江,岸边守军十分恐惧,出来迎战却一打即散,朱元璋于是迅速猛攻采石,采石守军全部溃逃,乘势攻取了太平、芜湖,因功被授予管军总管。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廖永安率舟师攻破海牙的水寨。
三月,进攻集庆,生擒了陈兆先,得军民五十余万,朱元璋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建康翼统军元帅,昭武大将军。
朱元璋欲图夺取镇江,后又率领水军攻取了镇江、太沙,平定沙祝家等寨。
四月,攻克金坛。五月,攻打常州。
六月,攻克宣州。七月,张士诚军进犯瓜埠,廖永安率军迎战,击败张士诚军。
十一月,徐达等人包围常州,廖永安和其形成夹击之势,大破常州军。
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平定,因功升任同佥江南行枢密院事。
十月,率舟师同常遇春自铜陵进攻池州,水陆联合作战,攻破了城北门,捉拿了徐寿辉的守将,攻克池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