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朝廷之后他们就什么都不是,脱下了那身官袍之后他们同样什么都不是。
所以如今整个朝廷上下大概有超过七八成的官员都是寒门出身。
显隆帝在严格控制朝廷中寒门官员的比例。
只有保证绝对的寒门子弟数量,才能够保证朝廷的话语权,才能够保证皇帝的权威性。
正如他之前所说的,寒门子弟都是一群狗。只要随便给他们丢下去几根骨头,他们就会争相抢食,就会兴奋的冲你摇尾巴。
而世家子弟不同。世家子弟见多识广,整日钟鸣鼎食。
可以说世家就是一个微缩版的皇家。
许多皇家享用的东西世家同样也可以享用,无外乎换一个名字罢了。
所以他们骨子里其实是对皇家对朝廷有不屑的情绪的。
这也是为何显隆帝不愿意用世家子弟的缘故。
人都是希望被吹捧的,显隆帝也不例外。
显隆帝一直幻象几百年后他能够在青史留名,能够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
这当然不容易,但是显隆帝觉得这并非没有可能。
因为对显隆帝而言,他只要能够实现文治武功中的任意一件,就有资格有可能跟历史上的那些明君圣君去进行比较。
只要他敢于去比较,就有可能比过他们。
当然,一切还要看史官的态度,看史官去如何执笔。
史官的态度不同,显隆帝在青史上所留痕迹自然也会不同。
当然了,仅仅就目前而言,显隆帝的状态还是相当不错的。
那些不听话的史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被显隆帝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换掉。
凡是能够留下来的史官大部分都是听话的。
显隆帝很清楚保持这点的重要性。
因为唯有留下一些听话的史官,他们才会遵照朝廷的意愿,遵照显隆帝的意愿去做事。
如果无法做到这点的话,结果可谓是扑朔迷离。
当然了,即便史官全部按照显隆帝的意志行事,甚至是夸大其词的夸耀显隆帝的功绩,如果显隆帝本身没有什么值得拿到出手的政绩的话,仍然是很难成为所谓的千古一帝的。
所以显隆帝才会想着向西域扩张,才会想着平叛剑南道的叛乱,才会想着根除东海妖兽国的祸患。
这些目前来看结果都还算是不错,但是仔细看看就会发现这些大事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赵洵。
有些或许不是跟赵洵直接相关的,但是至少是间接相关的。
更让显隆帝感到害怕的是,赵洵身上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书院弟子。
不错,赵洵不仅是书院弟子,而且是书院的入室弟子。
虽然只差了两个字,但其实含义是天壤之别。
浩然书院建于终南山,其弟子有入室弟子,外室弟子两种。
其中入室弟子有七十二人,外室弟子有三千人。
仅仅从数量上也可见一斑。
山长在挑选弟子的时候,会将资质平平的弟子放入外室弟子之中,而将那些天赋异禀有过人之长的放入内室弟子之中。
内室弟子这么多年来也就七十二人。
据说赵洵是山长所招收的最后一个内室弟子,也就是所谓的关门弟子。
赵洵的身上究竟有着一股怎样的特质,能够让堂堂山长都对其另眼相看?
显隆帝真的不知道也不清楚。
迷迷糊糊之间显隆帝对于赵洵这个人简直是十分痛恨了。
以往他还只觉得赵洵是一个目无君父的人,现在看来,他不仅仅是目无君父,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大周皇室的统治。
若是其取而代之创立新朝,免不了会对前朝宗室凶狠报复的吧?
毕竟他跟显隆帝之间的过节不可谓不深。
赵洵的怒意和愤怒是写在脸上的。
但是若不是山长出手,显隆帝真的应该直接毙了他。
可惜,可惜啊。
现在是没有机会了,赵洵如今整日躲在终南山里,显隆帝即便派出最强大的大内高手联手也很难有机会将赵洵直接杀死。
赵洵要想上位有哪些先决条件?
显隆帝能够想到的一点,就是他必须要获得天下读书人的支持。
当然不是哪些所谓的世家子弟,而是寒门。
寒门读书人如果能够选择支持赵洵的话,赵洵还是有能力掀翻大周皇族的统治的。
毕竟除了官学科考这一条路,读书人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经过私学却书院就读。
这个书院未必是终南山之中的浩然书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书院。
在显隆帝看来浩然书院确实是一个毒瘤,他的存在让天下百姓争相效仿,开始在全国各地修建书院。
一开始这些书院是并不被大周朝廷所认可的。大周朝廷认可的只有朝廷的官学,即太学国子监,以及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这些是一个系统的,也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大周朝廷而源源不断的输送所谓的人才。
可是书院却不然。
去书院读书的大多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