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之后,23年的一月,三月。
长夜堆再进行了两次重复的运行实验,验证了先前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
数据和结果对于其他一众研究员来说,意味着长夜堆运行数据稳定在了Q值大于15之上。
对于莫道来说,算是让他已经足够看到那个湍流模型落实在实际中的结果。
和莫道的预期基本差不多,
受材料和现有技术的限制,制造出来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依旧没有办法完美耦合他给出的湍流模型,
在对装置内等离子体的约束上,依旧没有办法绝对严格的按照湍流模型进行完美干预。
随着运行时间的拉长,还是会有一些误差。
这些误差会导致装置的第一壁经过一定时间运行过后,受损需要更换,增加运行成本。
再加上约束等离子体的超导线圈的配套问题,会导致现阶段可控核聚变堆的进一步小型化研究受到限制。
但,这些都是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后的进一步问题。
就目前彻底实现可控核聚变来说,
现在的各项数据已经达到了莫道的预期。
已经足够更进一步,去建造一个可控核聚变的示范堆。
而至此,
也意味着长夜堆彻底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
从莫道前一世,到这一世,跨越两世时间,
长夜堆承载着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者,渡过了漫漫长夜。
但它自己肯定只能够留在长夜之中了。
即便是这一世,长夜堆也更多只是一个实验装置。
它本身是没办法发电的,
Q值也只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数值,计算得到的一个结果。
大多数时候,在长夜堆上,也只是进行超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实验。
其中实际聚变的实验都很少。
也就是说,
长夜堆最多也就只能够走到长夜的尽头,
最终彻底实现可控核聚变的,肯定不是长夜堆。
在长夜堆上,验证了一切需要验证的过后,
需要做的是,建造一个崭新,能够真正发电,输出能源的示范堆。
或许,在遥远的未来,
连可控核聚变堆的技术都没有了太多保密的需要,
那或许会在长夜堆现在的原址上,建立起一个以曾经长夜堆为主体的博物馆。
但莫道都不敢说,自己能够在这一世结束前,看到那一刻。
……
23年三月之后。
一份关于建造以长夜堆技术为基础的,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堆的计划,被摆上了案桌。
而在莫道这个原长夜堆项目总师兼总负责人点头,认为已经满足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建造的前提条件过后,
新的,大型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建造项目,立项的流程进行的很快。
对于这件事情,上面明显已经提早就有准备。
包括项目的经费,人员组成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很快被落实下来。
一个内部代号为“燧人堆”,官方文件中以“02301”代指的可控核聚变示范项目的建造被正式提上日程。
原来的长夜堆,
虽然出于各种原因,没有立即停下所有工作。
但像之前的大型实验,基本不可能再有。
而包括张院士,洪教授在内的,原长夜堆整个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员,
都直接原地转入了新的示范堆项目中。
新的02301示范堆项目,由莫道担任总设计师,以及总负责人。
原长夜堆核心研究人员为骨干。
另外,出于新的示范堆建造的需要,按照莫道的要求。
示范堆项目再由国家,直接从各个相关行业中,秘密抽调了一些专家,新增加入示范堆项目团队。
示范堆项目的整个项目人员,相比于当初的长夜堆,体量上再膨胀了不少。
不过这对莫道来说,显然没什么所谓,这个数量级的人员,还不至于对他的管理造成什么影响。
同年四月。
在莫道的带领下,02301可控核聚变示范堆项目正式开始进入总体设计阶段。
整个示范堆的建造,是个庞杂而涉及到各系统的工作,
设计工作自然不可能就让莫道一个人单独负责。
在莫道之下,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论设计团队。
这个理论团队的成员,由示范堆各系统,各部分每个团队中的领军人物或者核心成员担任。
这个总体理论组的成员的手底下,都还有单独各系统的,一个较为庞大的理论团队,甚至再之下还可以再细分到一些理论小组。
而目前还没有开始的,建造制造团队这部分,人员还要更加庞杂。
除了直接被调来,参与到示范堆建造工作的各领域专家,高级技术人员。
还涉及到处于国内各位置的合作单位,
下到整个示范堆中一颗螺丝钉的制造,上到示范堆关键的,约束线圈的制造。
这些都是需要一些单位承担的。
放在一个小国,就是拿出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他也造不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