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
由比邻一型电推进系统作为推进动力的星际飞船,
从一艘,扩展到了三艘。
由于比邻系列电推进系统的能源需求异常庞大,
新建的这三艘星际飞船体积上,也比之前的星际飞船都大了几圈,一个量级。
不过,单艘星际飞船的运输量也提升了不少。
事实上,单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来考虑,
此刻以比邻系列为推进系统的星际飞船,对比之前并没有什么优势。
不过,在生产力足够富裕的时代,成本的问题并不需要多做考虑,
对于求索研究院以及莫道来说,也是节省多一些时间更有价值。
而伴随着新型星际飞船数量的增长,
更早之前就被确定为其中一个工业中心的海卫一也在快速变化。
从已经逐渐成形的火星工业中心完成制造的,
根据海卫一环境改良设计的智能生产设备,被大量投放到了海卫一以及海王星轨道。
地面城市的‘四件套’,
作为能源供给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作为常驻人员食物来源的立体农场,工业中心需要的工业集群,
以及为遂古智能发挥作用而建设的基础计算单元,规模都在海卫一所在位置快速扩大。
同时,作为常驻人员主要生活和研究工作区域的海卫一常驻基地的占地范围也在不断变大。
到78年,海卫一上常驻的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已经从最初的几百人,膨胀到了近万。
这还是因为智能时代,实际上并不需要什么人参与海卫一工业中心建造的结果,
不然,在求索研究院对海卫一的开发逐渐进行到足以自给自足阶段的情况下,
常驻人员的数量还能够膨胀得更快。
然后,
再次年,也就是79年,
人类文明进入到智能时代的第二十年。
这一年,求索研究院及人类文明,再创造了一个里程碑似的成就。
各行星,各卫星,各太阳系内航线关键节点位置的地外常驻基地数量,总数突破了一百。
这还是将诸如月面基地,火星基地这种匍匐在星球表面,占地广阔,
足以同时间容纳上百万人居住,完全可以说是星际城市的常驻基地也就当一个常驻基地计算出来的结果。
即便是在莫道漫长的人生中,人类文明也从未有此刻这样强大过。
而在这种大背景之下,
求索研究院也在莫道的带领下,
朝着求索研究院,也就是莫道这一世想要实现的最终远航目标中,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能源问题不断发起挑战。
……
能源问题的解决方向,很早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
其实也没得选。
目前人类文明或者说求索研究院,
受到莫道的影响,在能源技术路线上,掌握和认知最多的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现有基础上往下走,还有些头绪,
重新换条路走,完全摸不到一点边。
从一开始,求索研究院内参与研究的相关团队,就已经对此有了共识。
第三代可控核聚变技术,重核聚变就是最好的选择。
只是有些头绪也是相对而言,
从第二代可控核聚变技术再到第三代聚变技术,之间的代差巨大。
对于莫道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问题。
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尝试研究,
求索研究院在莫道的带领下,还是从‘点火’开始。
先尝试创造出可以实现重核聚变的条件,比如更高一个量级的温度,高几个量级的压力。
至于如何保持着苛刻的条件,以及在这种条件下,对反应中的重核聚变进行约束,都是后面才需要考虑的事情。
而求索研究院三代聚变项目研究团队对此的研究方式,
基本是理论和实验并行。
即最开始先不考虑其他问题,先将想得到,有可能达成重核聚变条件的尝试,都挨个拉出来试一试。
从75年,比邻系列电推进系统的理论设计基本完成,
莫道重心转移到重核聚变研究上开始,
在莫道的同意下,求索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
在距离月球,一百万公里左右,远离各条星际航线的位置,划了一片太空中的试验场,
就在这片试验场里,开启了频繁的实验,
颇有些‘疯狂科学家’的模样。
而越到后面,一些实验的尝试,也愈加天马行空。
不过,这种频繁的实验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
每次实验总能够收获一些数据,偶尔也能够给求索研究院相关研究团队和莫道一些启发。
本质上,
这和莫道最开始做可控核聚变研究那一世,以实验堆的实际建造,以超大项目反推相关技术研究类似。
在实际实验中摸索出一条路来。
只不过,这次实验的规模和次数要夸张许多。
这也是智能时代的优势了,
足够的生产力,用不着在各条研究路线中做什么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