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钞法推行与大明宝钞的发行:
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但铜钱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利于大额交易、铜材供给困难等。于是,朱元璋在洪武八年(1375 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
特点:大明宝钞是明朝官方发行的唯一纸币,面额分六等,即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其钞体为竖长方形,版面设计相对简洁,文字简练,刻工细腻。
问题:由于纸质较差,大明宝钞难以耐久;而且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发行数量又无限制,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很快就出现了通货膨胀,贬值极快。
2. 钱法推行与铜钱的铸造:
前期铜钱使用:明朝初期也曾铸造并使用铜钱,但铸造量相对较少。因当时铜材稀缺,所以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导致“洪武通宝”成色不一。
中期钱法调整:宝钞贬值严重后,统治者逐渐重视铜钱的作用。明成祖时发行“永乐通宝”,明宣宗时发行“宣德通宝”等,试图通过发行高质量的铜钱来稳定货币体系。到了英宗、宪宗时已经实行商税钱钞兼收。
后期私铸问题:随着铜钱的需求增加,私铸现象变得严重。到了明朝晚期,私铸的铜钱质量参差不齐,劣币驱逐良币,钱法也渐渐混乱。
3. 白银的崛起与银、钱二元货币体系的形成:
白银流入: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与日本及欧洲间出口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从海外通过东南沿海流入内地。白银具有大额收支、计数兑换、耐腐储藏等优势,逐渐被民间广泛接受和使用。
官方认可:武宗时官俸发放铜钱和银两的比例为一比九;嘉靖八年(公元 1529 年)诏令送往京城的官银都铸成银锭,印上铸造年月、监制官吏及工匠姓名,明朝官方由此承认了白银的法货地位。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全国推广代役银,从民间征收赋役银两,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的银、钱二元货币体系。
4. 货币政策的管控措施:
管控金银交易:明朝政府多次试图禁止民间的金银交易,以维护官方货币的地位。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严格的金银禁令,规定民间只能用金银兑换宝钞,而不能直接用金银进行交易。但这些禁令并没有完全阻止白银在民间的流通。
税收调节: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影响货币的流通和使用。例如,在宝钞贬值严重时,政府通过赋税、商税等手段进行“敛钞”,试图提升宝钞的币值;同时,加大对私铸铜钱的惩处力度,以维护钱法的稳定。
五、明朝(1368 年 - 1644 年)共传十六帝:
1. 明太祖朱元璋:(1328 年 - 1398 年),年号“洪武”,1368 年称帝,在位 31 年。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创了大明王朝的版图,并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明惠帝朱允炆:(1377 年 - 1402 年),年号“建文”,1398 年即位,在位 5 年。他是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性格柔弱,宽仁孝义,在位期间增强文官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3. 明成祖朱棣:(1360 年 - 1424 年),年号“永乐”,1402 年即位,在位 23 年。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生性好武,用武力夺侄子惠帝之位称帝,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开创了“永乐盛世”。
4. 明仁宗朱高炽:(1378 年 - 1425 年),年号“洪熙”,1424 年即位,在位 1 年。他是成祖朱棣的长子,爱护臣下,体恤百姓,善于治国,是一位仁厚的儒家君主。
5. 明宣宗朱瞻基:(1398 年 - 1435 年),年号“宣德”,1425 年即位,在位 11 年。他是仁宗朱高炽的长子,自幼深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在位期间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6. 明英宗朱祁镇:(1427 年 - 1464 年),年号“正统”“天顺”,(1435 年 - 1449 年;1457 年 - 1464 年)在位,在位 23 年。他是宣宗的长子,前后在位期间宠信过王振、曹吉祥、石亨等,政治上有不足之处,但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7. 明代宗朱祁钰:(1428 年 - 1457 年),年号“景泰”,1449 年即位,在位 9 年。他是宣宗的次子,英宗的弟弟,在国家危难之际登临帝位,成功粉碎了瓦剌贵族首领也先挟持英宗、号令天下诸侯的阴谋,任用贤臣,击退了瓦剌的入侵,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