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旱情过去,那两千多万亩旱田被复耕,陕西的百姓也就能过上云贵川那样每日吃肉的日子了。
四百多万人口已经很多,朱由检不准备让它再降低,不然就会影响到大明日后对西域、中亚的统治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开口道:“我准备在天启十九年夏季发动西征,收复西域。”
“这一战,还是得倚重你,而这一战过后,我也希望你回到京城,任内阁次辅。”
朱由检的话声声入耳,孙传庭听后也只能作揖应下。
他并不奇怪自己为什么只是内阁次辅,因为他明白这是朱由检保护他的手段。
他若做上内阁首辅,以他的性格,必然不得好死。
他做次辅,洪承畴做首辅,杨文岳、吴阿衡、沉廷扬、温体仁和周延儒等人辅政,这个阵容才是最好的,最少能保大明二十年太平。
明了一切的孙传庭早就有了准备,只是出兵收复西域这件事情,他还需要好好和朱由检商量一下。
“若是十九年夏季出兵,那以西域的情况,最少要南北出骑兵十营才行。”
“河西的情况,想要出骑兵七营,那最少要出民夫十万,驽挽马不少于十万,存蓄米麦不少于二百万石。”
“但单于行省的情况,想要出骑兵三营,这有些困难。”
孙传庭说到了河西的问题上,对此朱由检也早就在做准备了。
由于有乾隆收复西域可以作为参考,因此他一直在开发河西,避免历史上河西连两万兵马都养不起的情况。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不过即便如此,以河西的情况,因为有着火车的加持将会好处理不少。
眼下四川每年都盈余三千多万石米麦,只要天启十九年四川不经历旱情,那依靠火车运送二百万米麦前往河西并不困难。
朱由检和孙传庭担心的都一样,那就是单于行省的情况。
历史上清灭准噶尔的北路军比南路军过的要好,主要在于有喀尔喀三大部为清军游牧补给。
清军可以游牧补给,明军自然也可以。
“单于行省的问题不大,可以效彷蒙古人游牧补给,三营骑兵只需要带千余牧民,万余牛羊和六七万石米麦就足够抵达哈密。”
“西域的北虏在当地有不少耕地,数量不少于百万亩。”
“南路军的十万民夫只要携带四千台拖拉机随军前往,就可以照顾着百万亩土地,长期养三万兵马不是难事。”
“现在的难事在于单于行省能不能匀出那六七万石米麦。”
朱由检说着事情的重点,六七万石米麦看似不多,但如果他们要在后年动手西域,那今明两年就得着手运粮前往当地。
哪怕就算漠东运粮去单于,北直隶运粮给漠东,那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从漠东省的开平府运六万石米麦前往单于行省最西边的燕然城,这路程整整三千里。
并且为了防止六万石不够,战事有可能焦灼,明军最少要在燕然城囤粮十二万石。
想要再运抵时还有十二万石米麦,那起运的米麦就不能少于四十万石。
四十万石对于漠东来说可不是小数目,出动运输粮食的民夫就不能少于两万人,挽马更是需要四万匹,并且需要前后运送两次。
这一过程太麻烦了,朱由检更倾向于直接运送拖拉机过去,在当地开垦田地来满足西征所需,因此他的计划需要变一变。
这么想着,他看向了登上马道的陆元高,对其吩咐道:
“今年运给旧港和关外四省的两万多台拖拉机尽数运往单于府燕然县。”
“告诉曹变蛟和李定国,我要在十九年春看到燕然县囤粮六万石,秋收不少于十二万石。”
“是!”陆元高本能作揖应下。
朱由检见状也回头看向了孙传庭:“拿下西域只是第一步,迁移人口才是重中之重。”
“西域六十余万蒙古人,一味屠戮是不可能的,我想在虎兔墩即将统一西域时出兵,然后让他带着几十万蒙古人西迁。”
“留下的蒙古人,我准备把他们迁往青海,至于河西则是要迁移不少于一百万人前往西域。”
“你觉得以河西的力量,能不能做到这点?”
朱由检看着孙传庭,等待他的回应。
面对他的问题,孙传庭也在短暂的思考过后回答道:
“迁移百万人口过去,这对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河西伤害会很大,想要恢复迁移前的产出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
“如果西域不需要河西转运粮食,那倒是不成问题。”
“下官的建议是,分为五年,每年迁移二十万人前往西域,这样对河西的伤害最小。”
“况且以西域的百万亩耕地和大片牧场来看,它能养活的也就只有五六十万人,慢慢迁移的好处在于如果情况不对可以立马停下。”
“……”听到孙传庭的话,朱由检略微沉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