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八年七月初。
武英殿。
内阁几位阁臣带着六部主官在三排大长桌前急匆匆的忙碌着。
在周围同时还有上百个机灵的小太监伺候着。
“陛下,今年全国旱灾情况已经统计出来!”
专职负责全国旱灾统计的黄立极满头大汗,拿着刚汇总的账册来到朱由检跟前。
“情况如何?”
正在堆成小山的文档中快速书写什么的朱由检缓缓起身。
“陛下,今年情况要比去年好些,不过粮食缺口依然居高不下;
根据核算,北境主要灾区,陕西,河南,山东,山西,北直隶的缺口达八百七十九万石,在南京坐镇的孙阁老已经筹集第一批漕粮,一百五十万石由漕运衙门运往京城。”
朱由检听着黄立极的汇报,摇头道:“不够!给孙承宗去信,北境粮食缺口大,加大筹粮力度!”
“皇爷!皇爷!来了!南洋的粮食来了!”
在武英殿外站岗的涂文辅一张脸笑成菊花状,带着几个净军士卒小跑着出现。
“皇爷,温大人再暹罗征集精米两百万石,从天津港已经抵京!毕大人正亲自带人前去签收卸粮!”
听到这则消息的朱由检脸上泛起笑意。
“好!温体仁总算是干了件让朕痛快的事!”
“陛下,这批粮食可分出一百万石直入河南,前些日子,真腊回来的一百三十万石粮抵达陕西后,张慎言和杨嗣昌二人汇报,全省配合土豆,番薯,玉米等各类粗粮食用,目前尚能支撑。”
袁可立上前说着,一手抱着厚厚的账册,一手捏着一支笔,一边说着,一边麻利的在册子上记录着。
“好!暹罗之粮入京粮库一半,剩下一半就地运往河南,告诉候洵,河南灾民众多,赈灾粮抵达后,一定要严格控制统算每日消耗,必须给朕精确到斤级单位!所有粮草消耗五日一报!不得有误!”
“是!”
随着朱由检的指令下达,前方的官员用极高的效率行动起来。
六部尚书相互配合,发出对应的公文指令。
整个大明帝国的中枢用从未有过的效率运转着。
“禀陛下,随温大人前去南洋的锦衣卫百户李虎求见。”
“让他进来。”
朱由检听到李若涟的汇报,抬头说着。
“卑职见过吾皇。”
风尘仆仆的李虎大步走来。
“南洋情况如何?”
“陛下,温大人要卑职回京,要汇报三件事,需要陛下支持。”
“嗯,说来听听。”
朱由检弯腰坐在龙台玉阶上。
“陛下,温大人说,暹罗国大人口密集,虽然被我军武力收复,但民间散布的佛寺极多,为避免暹罗地方佛兵造反,请求陛下禁止国内和南洋各国对暹罗民间出售各种军火;
其次,暹罗国内的佛教乃小乘南传佛教,修“个人解脱”,僧众随意所欲,组织力差,温大人说需调集我国大乘佛教入暹罗,改变暹罗佛教,以便我朝更好治理;
其次则是暹罗,真腊两地底层百姓多愚昧,温大人建议收买两地地方豪强,培植亲近我朝的势力,将两地青壮赎买至国内,组成一支劳工队伍,用来投入西南数省建设铁路,只要能从陆地打通铁路连接国内,以后粮草运输,可由海陆双线并行,同时也可用来快速投送我朝大军。”
“好!好!好!”
朱由检眸子中迸发出精芒。
连说三个好字。
心中感概,温体仁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自己算是用对了!
“传旨军务局,即日起,收紧对南洋地区的所有军火出售,严禁所有军火以任何形式流入真腊,暹罗两地,南洋所有国家,敢触犯红线者,灭国!
另外,从今日起,组建铁道建设集团,挂靠在铁道部名下,以汉人为骨干,南洋诸国青壮为劳工,投入建设中南半岛链接国内的铁路。
传旨僧录司,抽调中原地区十大佛寺骨干,组建一支传教团入暹罗,真腊两地传大乘佛教教义。”
朱由检一口气说完后,一旁站着的李国普快速把皇帝的旨意记下执行。
“陛下,卑职在回来前,温大人还说了一个问题,需要您慎重考虑。”
李虎压低声音继续说着,得到朱由检点头示意后。
“温大人说,南洋诸国人口多,我朝欲把南洋彻底吃下,还需一支庞大的军团对整个南洋进行清扫,且需要迁移大规模汉人南下,同化南洋诸国,温大人说,这个情况在我朝现在阶段有些吃力,他建议陛下根据国力考虑。”
朱由检思索片刻后,低声道:“嗯,此事朕心中有数。”
其实温体仁说的自己又想过,但眼下国内粮食缺口巨大,全国上下的青壮众多,一旦再次扩军,那么每日所消耗的粮草物资太大,至少在夺下缅甸前,还不适合扩军。
想到这,朱由检目光看向黄立极道。
“先实行移民计划吧!内阁在组织北境的百姓在迁移辽东,吕宋,台湾,南越时,也兼顾真腊,暹罗两地,不过必须要保证迁移百姓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