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门沉重地合拢,隔绝了那悲愤的呼喊。殿内,短暂的死寂后,立刻又恢复了那种刻意营造的热烈气氛。群臣们纷纷上前,重新堆起谄媚的笑容,用更华丽的词藻恭贺着吴参的“英明神武”和“天佑之功”。那些少数能看出其中凶险的人,则深深地低下了头,将所有的担忧和恐惧埋进阴影里,噤若寒蝉。
吴参深吸一口气,努力将周安那番话带来的寒意驱散。他环视着这些“忠诚”的臣子,心中稍定。关押周安而不杀,并非他有多少惜才之心或念及旧情——周安本也不是他心腹。这纯粹是一种上位者权衡后的姿态:一来,周安毕竟是“自己”提拔上来的人,刚立了点功就杀,显得自己太过刻薄寡恩;二来,此人似乎有点小聪明,留着或许还有用;三来,也是最关键的,此刻杀他,反而显得自己心虚,被他说中了心事。
关起来,既惩罚了他的“不敬”,又暂时堵住了他的嘴,更显得自己“宽宏大量”。至于周安的死活……吴参嘴角掠过一丝冷酷,那就要看这枚棋子的价值,以及他自己的心情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享受这场“胜利”,抓紧时间,利用公子高这张牌,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至于那潜在的滔天巨浪?他选择性地忽略了。
南郡边界,高要庞大的“迁都”队伍戛然而止。旌旗在略带肃杀的风中猎猎作响,车轮的喧嚣被一种紧绷的寂静取代。高要的命令清晰而冷酷:老弱妇孺及非战斗人员,依原定路线,继续向咸阳缓慢进发。而他自己,连同麾下最核心的文武重臣、最精锐的禁卫亲军,则如磐石般牢牢钉在了南郡附近,就地扎下连绵的营盘。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凝重。
中军大帐内,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巨大的牛皮地图悬挂中央,其上代表南郡的标记被朱砂狠狠圈住。文武官员分列两侧,甲胄鲜明者肃立如林,文官袍服者垂首屏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座上的高要身上,等待着他定下这场风暴的基调。
高要的目光缓缓扫过帐下众人,那眼神深不见底,仿佛蕴藏着即将喷发的火山。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字字砸在众人心头:
“此番变故,非比寻常。公子高身陷囹圄,吴参小儿猖狂至此,辱我太甚!此仇不报,何以立威?何以安天下人心?”他顿了一顿,眼中寒光乍现,掷地有声,“孤意已决,亲率大军,踏平南郡!不将吴参挫骨扬灰,誓不班师!”
“王上三思!”
几乎在高要话音落下的瞬间,丞相萧何便已出列,眉头紧锁,语速急促却保持着恭敬。他深知高要如今的身份——公子高一旦“蒙难”,高要便是无可争议的新秦王!身份之尊贵,已非昔日的丞相可比。
如今高要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军力、道义皆占尽优势。让一位即将登临大位的君王亲自披挂上阵,深入险地,在萧何看来,不仅是冒险,更是不必要的轻率。
“王上,扫荡南郡宵小,遣一员上将,统精兵数万,足矣!王上身系社稷安危,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锋镝?此非王者之道,亦非万全之策啊!”
萧何的谏言,代表了帐中大部分文官甚至部分武将的心声。让王上亲征,万一有个闪失,这刚刚凝聚起来的势力,顷刻间便会分崩离析。
高要却微微抬手,止住了萧何后面的话。他嘴角甚至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那并非笑容,而是洞悉一切的冷冽。
“萧相国所言,孤岂能不知?”高要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自信,“然,此事非同小可。公子高之事,关乎大秦法统,关乎孤的声望!吴参辱我,杀我‘秦王’,此乃不共戴天之仇!若只是遣将征讨,胜了,是将军之功;败了,是孤用人不明。更要紧的是……”
他的目光陡然锐利,如同实质般刺向地图上的南郡标记:“此事,必须做得天衣无缝,让天下人挑不出半点错处!让所有人都看到,孤为公子高复仇之心,何等切齿,何等雷霆!唯有孤亲自提兵,亲临战阵,斩下吴参首级,以他的血祭奠公子高之‘灵’,方能彰显孤的‘大义’与‘悲痛’!方能堵住悠悠众口,让那些潜在的、心怀叵测的‘大秦旧臣’们,无话可说!”
高要的算盘打得极深。公子高之死,本就是他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之局。如今,他不仅要借吴参的刀,更要亲自扮演为“故主”复仇的悲情英雄,将这出戏唱到高潮,唱得感天动地。亲征,是他为自己即将到来的王冠,亲手戴上最后一道也是最耀眼的光环——忠义无双、为君复仇的“仁主”光环!
“可是王上!”一个更加忧虑的声音响起,是李斯。他趋前一步,脸上写满了急迫,“王上亲征南郡,固然大义昭彰。然则,咸阳新都,根基未稳!若消息传出,王上主力滞留南境,那西楚霸王项羽,岂会坐失良机?楚军铁骑剽悍,若趁虚而入,精锐尽出,直扑咸阳!咸阳以北,千里平川,几无险可守!纵有留守南境军修缮城防,构筑瓮城,亦只能固守一时,被动挨打,难有主动出击之力!届时,咸阳危在旦夕,王上即便扫平南郡,根基动摇,亦是得不偿失啊!请王上务必三思!”
李斯的话,如同冷水泼入滚油,瞬间在帐中激起一片低沉的议论和倒吸冷气之声。武将们下意识地握紧了剑柄,文官们则面露忧色,频频点头。是啊,项羽,那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他的虎视眈眈,远比南郡的吴参更具威胁。迁都咸阳,是为了名义也是为了之后征战天下更方便,同时在关外积蓄力量。若因南郡之事,让咸阳暴露在楚军的兵锋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帐内的气氛,因李斯一席话,变得更加凝重。文武官员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高要,等待着他的最终裁决。是坚持亲征,以雷霆手段扫清南郡,为自己正名加冕?还是采纳李斯之谏,以咸阳大局为重,另遣良将?
喜欢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