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手段也都是西医那一套,完全依赖机器,把脉更多的时候是个比对。
开的药有没有效果,只有吃的人知道。
这些医学院的老师有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临床经验,学生学习的都是传统的中医典籍。
比如什么“十三不沾、十八该杀”,他们倒是背的溜熟。
这是一句缩略的话,全称应为十六个字: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该杀。
意思是:如果中药方剂超过十三味药材,开药的医生水平不行;一旦超过十八味药材,医生没有良心,所开的药不要吃。
它的出处是《黄帝内经》,《至真大要论》对药方大小有明确的论述。
通俗来说就是3味药的方子是小方,9味药的方子是中方,13味药的方子是大方。
那么“十三”这个数字来由是: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加起来正好十三味。
宋版《伤寒论》,12味以内方子111个,大于12味的只有1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9%。
《金匮要略》,12味以内方子198个,大于12味的4个,其中5味以内的方子占68%,7味以内的占87%。
《伤寒杂病论》12味以内方子322个,没有超过12味的方子,5味以内的方子占72%,7味以内的占91%。
这些都是医学院学生必修的中医典籍。
如果不知甚解,不知变通,这些药方也许在现代疗效奇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后世,中医的地位岌岌可危的原因。
喜欢魂穿1990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魂穿1990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