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兵力往往就决定了两个国家战争的胜负。
也就是说,波旁王室故意以“损害国家潜在动员能力”为代价,维持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常备军。
然而,这样的“高招”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仅仅在十五年之后,因为一次暴乱,它就混溜溜地被赶下了台。
波旁王室来而复去,问题却又留给了新的继任者。
现在,就轮到艾格隆来头疼怎么重建一台庞大的动员机器了。
这个问题,并不是他大笔一挥就能随便决定的,而是要面对许多的取舍。
如果法兰西是一个完全的专制政体(就像普鲁士那样),那么君主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民众的反对,直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征兵就行了,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里让普鲁士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一样能继续坐稳王位;如果法兰西是一个完全的共和政体(类似于第三共和国那样),那也不用担心民众授权的问题,议会通过兵役制度之后就能够作为法律推行下去。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甚至维持了80万人的常备军,通过三年兵役法进行替换,每年征召20万年轻人入伍(因为法国当时已经是个老龄化社会,所以这几乎就等于是每年出生的男性人口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以不到4000万人口,动员了850万军队,2000万男性里的超过40%都在服役,几乎把所有成年男子都投入到了战争当中。
问题就在于,在1815年到1870年之间,法国虽然是一个君主制国家,但是又不是专制政体,结果就同时承受了两种制度的缺点,兵役制度也受到了民众普遍的抵制,甚至国王们因为惧怕革命,反而更青睐使用长期服役的职业兵(这样的话士兵群体就会和普通民众隔离,方便君主维持统治)。
于是,在悄然之间,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军就从当年的“全民军”,变成了一直长期服役的职业化军队,每年征召4-5万人进行替换。
而对普通民众来说,“让尽量少的年轻人服役”,也符合中上层阶级的需求,父母们当然不愿意孩子去服役吃苦,再加上普遍性的厌战情绪,所以他们反而支持这样的变革。
因为征召人数较少,所以还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有钱人家的孩子,在收到了征召令之后,可以花钱“买人”来替自己服役,反正有的是贫困的中下层青年为钱卖命。
就这样,普通人已经不再把为国服役当成自己的义务或者职责了。
所以,兵役制度的问题,并不仅仅单纯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政治和社会问题,艾格隆要重新改动,势必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
(本章完)
喜欢雏鹰的荣耀请大家收藏:(www.2yq.org)雏鹰的荣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