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业十三年,李渊于晋阳起兵,很快便写信想要招揽李密。】
【但李密并没有如何把李渊放在眼中,他自恃自己兵强马壮,即便结盟那也应该是盟主才对,于是便让下属祖君彦给李密回信,在信中大谈特谈同姓的情谊:
“我与兄虽然(姓氏)派系不一,但根系说来总归是一家。我虽自认为势单力薄,但却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举为盟主。”
总有人问李渊和李密有什么关系,这就是答案——两人没什么关系,除了都姓李。】
【“我希望我们能够互相扶持,勠力同心,共同完成那般在咸阳抓住子婴、在牧野覆灭商辛的大业,岂不宏大!”
这里,子婴和商辛都是指代杨广。】
【不仅写了信,李密还想要让李渊本人亲自带着步兵骑兵数千来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当面和自己缔结盟约。】
【李渊当然不会答应这个计划,在这种混乱之际,自己带着数千兵马从关中地区跑到河南?那不就是老寿星上吊——找死吗?】
【而在看到李密的信件内容后,李渊只是笑道:“李密狂妄自大,不是书信就能够招揽而来的。”
但此时和李密直接撕破脸皮,显然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此时李渊所部正在关中应对战事,平白多出来一个敌人并非明智之举。】
【李渊决定,既然李密狂妄,那便不如对他阿谀奉承、吹捧无比,让他越发骄横,由此让他替我挡住成皋之道,牵制洛阳兵马,这样自己就能够一心一意西征了;等到关中被自己平定,自己则可依据险要而养精蓄锐,成为那个坐收鹬蚌相争之利的渔人。】
【因此,李渊命温大雅给李密回信,信中先是表示自己“庸劣”,能有后来的地位和发展完全是成了祖宗的余荫,而自己之所以会在这个时候起兵,那当然是因为隋朝对自己有恩,自己也是对隋朝忠心耿耿,怎么能够看着隋朝“颠而不扶”呢?那是要被天下贤人所指责的!】
【也正因如此,自己的志向,乃是尊奉隋朝。】
【至于说天下的百姓,生来就必然需要一个统治他们的人。这个人不是你李密又能是谁?至于我,年纪大了,都已经知天命之年了,并没有这个愿望。】
【我很愿意拥立您,只希望您能够早日成就霸业,安定百姓。到了日后,你是宗盟的首领,只要能够继续把我封在唐地,这种荣耀就很够了。】
【至于你在信中提到的,关于在牧野灭亡商辛,我不敢说;在咸阳抓住子婴,我更是不敢听。如今汾晋地区还需要我的安抚管理,会盟一事,实在暂且抽不出空来。】
【这么一封洋洋洒洒的信,李密收到后,顿时大喜,还把信的内容给自己的幕僚辅佐们看,宣称——“连唐公都如此推崇于我,这天下不难平定了!”】
【自此之后,双方信使往来不绝。】
“朕之前还以为这个李密头脑比较清醒来着。”刘邦叹了一句,非常欣慰于自己先前没有直接出言评判的事情——虽然即使说了,他也能够当做没有。
原本,他见李密不急着称帝,还知道先解决了洛阳一带再说,还觉得李密的脑子还算清醒,尽管瓦岗军其实已经渐渐出现种种问题,隐患重重。
但现在看来,李密这个人呐,其实脑子也不是很清醒。
与他同样看法的,还有许多皇帝和大臣。
刘彻不由向卫青和霍去病吐槽道:“这李密脑子是怎么想的?他怎么就能觉得李渊会愿意接受他的领导,觉得李渊没有存着其他心思?”
李渊的那一封回信,看起来洋洋洒洒,写了不少字,但仔细一看,分明一句准话都没有,一个有效承诺也没有,全都是空话套话!
结果李密就这么相信了?还说什么唐公推崇自己,天下不难平定?
他脑子是不是被翟让一事已经搅和坏了?
卫青道:“想是这些时日以来,投奔和推崇李密的人太多,以致于他早有些飘飘然,不能清醒地看明白情况了。”
虽然李密看起来还能把持住自己,不急着称帝,但实际上他还是已经在吹捧顺从之下迷失了,自以为天下众多势力都真的奉自己为主,不然也不能在给李渊的信中写什么“四海英雄共推盟主”的话。
而有了这种四海英雄都臣服于我的认知,估计也就真的觉得李渊也会和那些人一样,臣服于自己。
不过,虽然是有些缘由在其中,但也着实说明李密脑子有些不清醒。
——你凭什么让四海英雄奉你为主呢?
瓦岗军虽然声势浩大,但至今尚未攻破洛阳、占领这个东都,也没有抓住什么隋朝宗室重要人物,还没有控制天下的大半地盘。
至于说已经归附的那些个隋朝官员并他们治理的城池,这都不能全然作数,毕竟,今日他们看着李密势大归附李密,明日便可归附他人。
还是得有自己实打实的战绩,真的打下来的核心城池才是最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