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仔细想来,这种做法也不无道理:
反正已经做了惊天大事,那为什么不接着做下去?
干掉自己的兄弟,就是为了稳固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但只是干掉自己的兄弟,还不足以绝对高枕无忧、万无一失,毕竟大家还不是皇帝——那顺便干掉皇帝,让自己直接成为新君不就可以了吗?
而且,自己干掉兄弟这件事情,到底不符合常规的人伦认知,既如此,恐怕说不定还会被皇帝指责乃至压制……那不就是白干掉自己的兄弟了吗?
……
其中一人犹豫再三,左右张望了一圈——虽然他们是在四面敞阔的亭子中交谈,周围绝对没有其他闲杂人等——后,纠纠结结地道:“我觉得,恐怕……恐怕不管是太子,还是秦王,对……对陛下,都心中有些……”
他消了音,只用口型说了两个字:不满。
周围几人看明白了他的意思,也理解他为什么会突然消音——这话,还是不要直接说出来的好。
而对于此人的判断,几人也都觉得非常有道理。
甚至,说句大不敬的,恐怕太子和秦王对当今陛下都不只是有那么几分不太严重的“不满”,可能,有着怨恨和愤怒都不一定。
——不满,都还是说的轻的了。
毕竟,陛下这几年这种犹犹豫豫,看起来是哪个儿子也舍不得,实际上是在推动着太子和秦王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的行为……谁看了心里面不得嘀咕几句?
更不要说是两个当事人了。
或许,这两人都决定在干掉对方的时候,顺便把陛下也干掉,也有着这方面的原因。
-
刘邦摇头。
李渊,果然玩儿脱了。
早在先前,他就觉得李唐这么下来,恐怕在继承人问题上会闹出一场风波,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而且这个风波的大小还远超寻常的太子之位的争斗。
寻常的太子之位争斗,那就是围绕太子之位、几方人马互不相让、互相攻讦,以求自己能够成为太子;但是李唐的这一次太子之位争斗,却是先是直接走到了刀兵相见的地步,在之后,更是直接把李渊这个皇帝本人给拖下了水。
——至少,一般的太子之位争斗,皇帝是不会换人的。
可李渊的这两个儿子,可没有一个心里面还打算留着李渊做一个实际的皇帝啊。
而在这一场争斗中,看样子,获胜的一方是,秦王李世民。
——就是那个领兵征战、干掉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的人。
刘邦能够大致推算出来情况:在玄武门——这地儿听起来不像是外面的城门,更像是宫城的城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刀兵相见,双方直接真刀真枪地拼杀了一番,最终太子李建成落败,被李世民一方斩杀。
到这里,秦王李世民获得了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太子之位斗争的胜利。
如果局势停在这一步,那么也就是太子换了个人选——虽然不好说李渊会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比如,觉得李世民能够杀死自己的兄弟,不能让他当太子等等,想要换个儿子当太子……
但那都是之后的事情了。
只不过,事情显然没有只停留在这一步。
“如果玄武门真的是宫城的门,那么在皇宫之中出了这样的大事,李渊竟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让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打到了一方身死的地步……”刘邦思考道,一边自语,一边不由摇头,“这李渊的皇帝之名早就名不副实了啊!”
前提条件一:玄武门确实是宫城的门;
前提条件二:李世民和李建成不是在瞬息之间就结束战斗,而是维持了一定时间——这个“瞬息”,是指眨眼之间那种,一呼吸的时间都没有双方就分出了胜负那种;
情况一:李建成应该带了人,人数不知,但最少还有一个李元吉……不过,为什么这些评论都不怎么提李元吉?
情况二:李世民应该也带了人,反正不会是他自己单枪匹马跑过来要和李建成决一胜负;
情况三:李建成和李世民两方确实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拼杀,最终决出了最后的胜负;
情况四:在玄武门这件事情没多久,李建成和李元吉各自府上的精兵就跑过来攻打李世民了——说起来,为什么李建成和李元吉府上能有成建制的精兵?
李渊怎么想的?太子确实有自己的人马和班底,但这也应该是在皇帝的控制之中才对,可看样子,李渊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府上的兵力情况、组织情况也没有什么掌控;
总而言之,刘邦得出了一个结论:在这场对于唐朝而言,应该至关重要的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当今皇帝——对于宫中的情况就已经毫无控制力了。
而一个皇帝,一个并非傀儡的皇帝,对于宫中、天下的情况都应该是有相当强的掌控力的。
天下情况,或许还要受限于朝廷本身的力量、地方大族的力量、朝廷派出的官员情况等等。但是皇宫之中的情况……一个正常的皇帝,若是连这样的掌控力都没有了,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