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同州的军民一起投降,那是不是说同州的人就算是他的力量了?”朱温带着同州的军民一起投降了唐朝,这让有些人感觉不太一样。
听到这样的问题,旁人不太确定:“这……能这么算吗?这同州就能算是朱温自己的了?那唐朝朝廷不还是要收复同州的么?”
如果说朱温带着同州的人一同投降,然后同州就真的归了朱温自己……那唐朝朝廷这也算是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同州不在自己手里了啊!
“确实同州实际上没有到了朝廷手里,可是朝廷现在应该只是想要干掉黄巢吧?同州是不是真的回到了朝廷手里,他们真的很在意吗?”
比起朱温投降自己,斩断了黄巢的一大臂膀,并且让黄巢麾下的其他人也都看到了这种投降的例子,诱导黄巢麾下的人也想要投降、军心动荡……
朝廷应该没有那么在意同州这个地方到底有没有实质意义上地回到自己手中吧?
“反正唐朝朝廷手里的地盘也不多,不都是被藩镇割据了出去,都变成了节度使的自留地了么。”有支持这个论点的人提出了自觉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那就是,唐朝反正已经藩镇割据这么多年了,多一块儿地儿少一块儿地儿,不也就是那样?
如果朱温依旧能进据有同州,那也只不过是相当于同州成为了一块儿新的藩镇地盘,而这种事情,对于已经饱经风霜、很有经验的朝廷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啊。
比起能够对黄巢的军心所造成的影响,一个同州而已——想来唐朝朝廷也不会那么在乎。
当然,这对于朱温而言,就是一件对他很有利的事情。
作为降将,到底还是很难在朝廷中站稳脚跟、得到权力、出人头地的——这就和那些后来投奔主家的人一样,怎么可能比得过原本就在主家那里的老人?
不管是信任,还是权力,都要低上许多。
所以,朱温是需要自己手中有足够的筹码的,筹码越多越好,力量越强越好……多一个同州,也就多一个筹码。
【接到朱温的归降,王重荣很高兴,杨复光——就是之前的那个宦官统帅杨复光——打算杀死朱温,但是被王重荣阻止了。】
【理由有两个:一是如今正要大力招降黄巢的兵马,所以只要是投降的,都一律赦免罪责,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投降,朱温自然也不能例外,不然很可能起到不太好的效果;
二来,王重荣认为,朱温此人非常骁勇,也可用,杀了他恐怕不祥。】
【于是,朱温安安稳稳地投降了,还认了王重荣为舅父,同时,王铎又按照诏令把朱温任命为了同华节度使——没错,这一次,唐朝朝廷的态度真的做得非常足,朱温直接被授予了节度使的职位。】
【而在消息上报给唐僖宗之后——就在朱温投降的当天,王重荣就立刻写好了奏章上报了上去——唐僖宗非常高兴,高兴到表示“是天赐予也!”】
【随后,唐僖宗下了新的诏令,授予朱温左金吾卫大将军的官职,担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又赐名“全忠”。】
【至此,朱温摇身一变,改名为朱全忠,完美加入了唐朝朝廷,成为了体系中的一员,还有着同华节度使和河中行营招讨副使的身份,能够带着他的旧部以及河中的士卒一同行动,所到之处,战无不克。】
【而从事后来看,朱温的投降,对于唐僖宗而言——在剿灭黄巢这件事情上,确实是“天赐”,有了朱温的加入,唐朝镇压黄巢起义的速度有了极大的加快,确实是上天帮助了唐僖宗一把。】
【从这个角度来讲,当时如果杨复光真的杀死了朱温,那确实不能让唐朝朝廷获得这样的好处——此外,由于朱温投降并且获得了很好的待遇,黄巢军中也有不少人因此愿意、真的投降了唐朝。】
“招揽人心,以示天下,但唐朝朝廷恐怕难以控制朱温此人。”看到这里,嬴政做出了总结。
唐朝朝廷这一次招降,确实是诚意十足,特别是和他们以往的招降态度相比较,完全是好了不知道多少。
王仙芝被一个小小官职且无实权地打发了,自己的几个将领莫名被截杀冤杀也毫无后续;黄巢先是被简单招降,其后一路打到南面,向朝廷要求一个节度使之位——不论黄巢是真心假意——也未能有什么结果。
但是如今,朱温却是真的成就了节度使之位,这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改变。
甚至,在同华节度使这个官职之外,还有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一职,并河中行营副招讨使的位置,以及,这几个官职都并非是空有名头、毫无权力,反而是真的有着实权在手的位置——朱温能够继续带着自己的旧部以及河中的士卒一同行动。
这更是展示了唐朝朝廷的态度。
给节度使的官职,就是一次非常大的飞跃;而在给节度使的官职的同时,还真的把节度使的权力、其他官职的权力交给了朱温此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