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天殿。
楚江身披玄龙金袍,剑履上殿,端坐王位,气势威严,不怒自威。
下方。
文武百官分侧站立,恭敬的看向楚江,行礼道:
“拜见监国大人!”
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意,还有自豪感。
自从楚江掌权以来,不仅一改大楚颓废之势,平定诸侯王之乱,击溃妖王,还征服日月国,蛮族,甚至十万大山诸国。
这片世界,都纳入大楚的版图。
这是以前,那个摇摇欲坠的大楚,完全都不敢想象的,堪称天方夜谭都不为过。
什么叫力挽天倾,什么叫逆天改命。
这就是,活生生的照进现实,他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打破秩序固然容易,但重建秩序,则是难如登天。
但楚江做到了。
百官兴奋片刻,已经升任内阁首辅的韩非,上前一步,上奏道:“监国大人,如今大楚版图空前庞大,已经比原版图扩大一倍有余,光是州一级,就已经超过百个,不利于统治。”
众人点点头,这却为难题,如今的大楚,疆域实在太大,西达蛮族,东至日月国,南至十万大山,北临北海,疆域之辽阔,已经超越历史上的诸多王朝,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
实际上。
光是大楚原来的四十九个州,就已经力不从心,每个州都是中央直辖,效率低下。
大楚曾经也尝试过改革,但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疾疾无终,被迫搁置。
大殿之上,文武百官,开始各种建言献策。
“臣以为,可在州以上,设置道一级,一个道可下辖5-10个州。”
“对于新征服的地盘,我们可以实行区域化,个性化政策管理,给予各部高度自治权,可稳定人心,只要他们向大楚臣服即可,方可彰显我天朝恩威。”
礼部侍郎开口道。
“非也,非也。西南三地的教训还不够吗,高度自治带来的后果,前期是显着的,但是后期肯定会遗患无穷。”
马上就有官员跳出来反对,当初给予西南三地高度自治,就是被迫妥协的结果。
现在大楚有楚江这尊大神在,还效仿前人的制度,岂不是为后世埋下隐患。
户部尚书严正(原吏部)站出来说道:
“蛮族,日月国,十万大山,这几个地方,我们可采取特殊处理,给予一定的自治权,稳定人心,但在主要官员任免上,由中央任免,诸如人事,财政,军事大权,大部分都要收归中央。”
严正的话,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
经过激烈的商讨,最终由楚江修订拍板,确定大楚王朝的五级行政体制。
最高层,中央。
第一层,设置道一级,超域协调,协调5至10个州的军政要务,归中央直属管辖。
第二层,州,升级为核心执行层。
第三层,郡,为基层治理。
第四层,县,末端管控。
南境,十万大山——设置三大监察,南岭道,百越道,定远道。
西境,蛮族——朔漠道,西狄道。
东境,日月国——启明道,天澜道。
原大楚四十九州。
南部设江南道,控原南部九州。
东部设青山道,控东部十州。
西部设西北道,控西部七州。
中部设,天承道,控中部五州。
北部设燕云道,靖海道。
皇都设置京畿道,将附近的四个州划入中央管辖。
由此,天下,被划分为十四道,十四道首席长官,都由中央直接任免。
“监国,部分蛮族对大楚还抱有敌意,我们还需要进行军事改革,文化改革,才能将这些人永久性纳入大楚,产生归属感。”
韩非说道。
“说说你的看法!”
楚江淡淡的道。
“第一,推行楚化,官吏楚蛮参半,蛮人可通过官方指定的考试,担任职务。”
“第二,推行 《草原均田令》:草场山林矿脉等各种资源收归国有,由道一级整理分配,承包牧区山林(比如30年为期),税收上交中央三成,自留七成在当地,禁绝部落首领强占牧场资源。”
“第三,建 “草原商都”,免税十年吸引大楚内陆商人与蛮人商互市,增长经济。”
“双轨教化:设蛮学堂(教授楚文化、经过审查的蛮族文化)与蛮武院(研究,修习蛮族武学,但禁止血祭、占卜战争),结业者授 “归化籍” 享科举资格。”
“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化,我们也可以适用在日月国,十万大山之中。”
“……”
韩非开始说道。
楚江听完,这些政策,确实可行,从文化上出发,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出几十年,这三大区域的人,就会彻底融入大一统王朝,都是楚人,有区域特色的大楚人。
就连文武百官,也对这个政策,赞不绝口。
实在是高。
“十万大山,咱们可册封部落首领为世袭宣慰使(如烛阴宣慰司、神木宣慰司),但宣慰司治所,必须设于山口官寨,由官方派兵驻守监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