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己巳年十一月十一日,京师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虽然四周的暖阁在源源不断地散发着热气,但宫人们噤若寒蝉,连呼吸都要憋了很久后才缓缓吐出,屋内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摩擦声。
“皇爷,王本兵初三日召集九卿、科道官在中府会合,将集议公疏汇总呈上。”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的声音传了出来,那声低沉却雄厚有力,丝毫让人听不出是一个宦官。
夜色已深,宫灯将御案后的影子拉得颀长,他的御案之上的奏本堆积如山。
他正在翻看顺天府府承魏光绪的奏本,其上奏请了六件事,一、推举才能大臣以助征伐;二、招募勇士配以火器;三、设立重赏以募死士;四、抚恤贫困军户;五、筹措钱粮以应急;六、整饬州县以安地方。
这些都是老成持国之言,崇祯提起笔在其奏章上写了一个“准”字。
顺天巡抚王元雅死在了遵化,诸事现在都由魏光绪在处理,但顺天乃是重地,巡抚一职不能久悬。
崇祯已于日前火速任命了永平兵备副使梁廷栋为右佥都御史、顺天巡抚,这跨越可以说是十分的大。
不过梁廷栋屡次上述陈述兵事都切中的崇祯的心思,此次任命也属于火线提拔的那一类。
此外崇祯还准许其面陈方略,此时梁廷栋应该已经在来京师的路上了。
王洽初三日时,召集各部共同商议的事,崇祯已经知道了,但没想到直到今天才汇总出来,他也想听听各部和王洽都有什么建议,于是抬起头来对着王承恩道:“念。”
“礼部尚书何如宠、左侍郎徐光启、右侍郎周延儒等共议,如今最紧急的莫过于粮食,太仓无粮,民间亦无粮,如今四处正在运粮至京,如离京师近的,则入京师,否则就近入各城,此外还有火药、火器……”
还没等王承恩念完,崇祯就打断了他:“准。”
“都察院各官认为,通州等地需结重兵,以巩固京师,此外要清理村落,防乡里百姓被建奴拉拢,本兵推杨国栋为帅。”
“他们觉得,朕之赤子会被建奴的小恩小惠所拉拢?”
王承恩赶忙低下头去,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崇祯的不满,但等了一阵崇祯又道了一句:“准。”
“刑部各官认为,建奴入口,京师之难不亚于代宗时的瓦剌之犯,京师当每垛安排五人,其余援军应在外围环卫,以守京师、陵寝,本兵觉得此议最为精密。”
崇祯听完后冷冷地道:“我已叫袁崇焕统领各路勤王兵马,若是能教其犯到京师城下,那他这个督师不做也罢!”
初六日时,得知袁崇焕已经入关勤王,崇祯特意拟了一道旨意叫其统领指挥各路勤王兵马。
后在初七日时,崇祯又补了一道旨意去安抚袁崇焕:卿本职在山海关,心忧蓟州镇而遣兵防守,一听到消息就入关勤王,忠诚谋略具现,只要打仗立功,绝对不吝赏赐。
在袁崇焕“五年平辽”之言出了以后,崇祯对袁崇焕可以说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哪怕是他杀了毛文龙,崇祯都忍气吞声、紧咬牙关地为其拍掌叫好。
直到此时崇祯对于袁崇焕还是信任的,如果以天下而养一镇的关宁军这样就被皇太极突到城下,那他肯定是接受不了。
“吏部各官认为,漕米现在都集结在西岸,如果敌骑长驱直入,则有被掠之险,要是运回天津也不妥,不如给京营发三个月的米票粮饷,本兵认为此也是高见。”
“准。”
崇祯的声音依旧十分冷漠。
“兵部各官认为,京营承平日久,不屡战事,一旦遇敌有了逃亡就会瞬间崩溃,不如将他们全部收回城内防守,挑选两万人组成一营精锐,等城外援军到达时相机剿杀。”
京营本来应该是最精锐的一支,然而随着国朝日久,京营已经废弛,成了达官勋戚们上下其手的对象,很多人都拿自己的家仆充当兵额,去领饷,导致三大营兵力十多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老弱。
而除了虚冒兵额以外,最严重的就是占役,本应该是弓马娴熟的京营卒伍,现在个顶个地成了工匠、建筑甚至种地的好手。
崇祯自然也知道这件事,现在正命兵部右侍郎李邦华去整顿,已经初显成效,然而弹劾李邦华的人倒是多了起来。
对于这件事,崇祯还是比较上心的,于是向着王承恩问道:“本兵如何说?”
“本兵说诸臣意见不一,驻扎城内扎营的多……”
王承恩看了一眼奏本后答道。
崇祯拍地一拍御案,案上的茶碗茶壶飞落到地上,摔成了碎片。
“皇上息怒。”
王承恩赶忙跪下叩首。
“朕,问的是本兵有何见解。”
“本兵……未言,只说从众行事。”
“好个王洽!朕将兵部交予他来执掌,他竟然说从众行事,难道自己就没有一点想法么!”
崇祯脸色铁青一片,王洽是他破格提拔起来的,此人相貌堂堂,也素有声望,可没想到在兵事上如此不堪,崇祯现在已经有些后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