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府,府衙
数日前,朝廷的“平南征讨”大军抵达思明府外,府衙就被征用,成了何士晋的行营。
“大捷!大捷!”府衙仪门外传来的大喊,令大堂上的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报~~~!”报捷的军汉飞奔而来,门口的侍卫宛如泥塑一般,一动不动。他们知道,其他的人都可以拦,唯独报捷的人不能拦。
还未等跑进来的军汉跪下,坐在上首的何士晋已经急不可耐的站起了身子:“说!何处大捷?”。
浑身泥渍的军汉,“噗通”一声,双膝跪地,从怀中摸出一封文书,双手高举:“游击将军江达成,率领麾下,于上思州迁隆垌击败安南贼寇,生擒敌酋,斩获敌酋以下七百首级,俘敌千余。”
案边的幕僚,快步上前,接过了军汉手中的报捷文书。
匆匆在皱巴巴的纸上扫了两眼,何士晋长重重的坐下,长舒一口气,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
“恭喜都堂!”
“贺喜都堂!”
“都堂文韬武略,开战大捷!”
大堂中,屏住了呼吸看着何士晋的一众官员,见此情景,纷纷拱手,恭维之声不绝于耳。
“你回去告诉江……。”何士晋突然卡了壳,他根本记不住麾下那些军中莽汉的名字。
“江达成!”西席师爷赶紧小声提醒。
“对!你回去告诉江达成,我给他记上首功,不日即急报京师,替他邀功!”这种便宜话,何士晋从不吝啬。因为,无论军汉们取得何等功绩,最后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他这个统军之人。
“喏!”军汉应了一声,起身,退后,匆匆的离开了大堂。
“云舟(陈茂深字云舟)在何处?”在大堂中看了一圈,何士晋侧身问一旁的师爷。
“他应该在城外的大营中。”师爷答道。
“你让人给他传话,力保各路兵马的粮草充裕,让前方的将士们无后顾之忧,全力对敌!打出我国朝之威,一举清除安南宵小!”有了之前的那份捷报,何士晋深受鼓舞,此时的他,豪气干云,仿佛看到了大胜之后一览众山小登顶的画面。
文官出身的何士晋,从未有过带兵的经历,此番领命出征,他还颇为惴惴不安。幸好,身居高位之人,身边永远不乏聚拢过来想投靠的有才之人。
这不,自打接到圣旨的那一刻开始,他宅子外便挤满了人,那些人手中都拿着各式的举荐信。
所以,当他从桂林府动身时,身边的文武幕僚已经聚集了近三十人。其中不乏精通兵法,知晓军事之人。
当他抵达南宁府,正式接过了兵权,身边的这些幕僚便开始担起各自的职责,驱使着这架数万人的战争机器,隆隆的驶向思明府。
有了这些幕僚的助力,何士晋信心大增,这也是为什么他敢于把大军带到思明府才驻扎,而不是选择躲在后面的太平府。
这也是为什么,一到思明府之后,他敢于把大军一分为三同时出击,身边只留了千余人的原因。
凭心而论,大明军队的武备,放眼当世几无对手,军中拥有的火器超过六成,火铳、三眼铳、虎蹲炮、佛郎机、红夷大炮、飞天火鸦、震天雷等等,无不领先于世。
明光铠、山文甲、锁子甲、棉甲、布甲、纸甲、各类甲胄的配置,世间无出其右。
这就是为什么在建奴中流传着“明军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顺口溜。不过这句顺口溜,传回到大明军中后,被自家的军汉改成了“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即便是帝国将倾,广西各个卫所的武备松弛,可依旧不是安南那种宵小之辈所能正面硬刚的。面对着明军的火铳、虎蹲炮,手持竹木弓、身披藤甲的安南人没有任何胜算。
在火器与冷兵器巨大的差距下,两军对阵,安南人攻,攻不上来,守,根本守不住!
所以,只要被明军逮着,安南人基本上撑不过一刻钟,要么被全歼,要么留下一地的死尸,其他的人做鸟兽散。
就在游击将军江达成首战取胜之后的几天里,另外何士晋派出的另外两路大军,也纷纷传来捷报:
参将刘九杰,率部在凭祥州镇南关守军的配合之下,击溃安南土蛮一部近万人,斩敌九百有余,俘敌三百。
游击将军谢锦章,率部在思陵州角硬山,击溃安南禄州何中蔚一部四千人,擒获敌酋六人,斩敌六百有余,俘敌近千。
与此同时,之前一直都畏手畏脚的当地官府,也开始动作频频。由于思明府为土府(羁縻府)①,当地的真正掌控者皆为僮人,而这些僮人,私底下与安南人以及周围的土蛮一直都暗通曲款,瓜葛不断。
直到何士晋所率的大军到来,加上安南人在明军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当地的僮人自然见风使舵,开始派出自己人,跟在官军后面表现一番。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