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羽和苏瑶快马加鞭赶回京城时,那正阳门巍峨的城楼在落日余晖的轻抚下,投下一道仿佛历史长河般悠长的影子。
城内的街巷,依旧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街边的小商贩们扯着嗓子,卖力地叫卖着,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仿佛是京城独有的热闹乐章。
糖葫芦的甜香,恰似一缕缕温柔的思念,糖炒栗子的焦香,又宛如岁月沉淀的醇厚记忆,二者交织在一起,丝丝缕缕地钻进行人的鼻腔,撩拨着人们心底那对生活的热爱……
然而,此刻的林羽和苏瑶,满心却都是陕西那被盗掘的古墓,以及那损毁的道观。
眼前京城的热闹喧嚣,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如过眼云烟般虚幻。
他们的心中,被对文化遗产的忧虑和对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填得满满当当……
一回到府邸,林羽便径直一头扎进了书房。
书房里,堆满古籍的书桌,宛如一座知识的孤岛,在岁月的海洋中静静沉浮。
林羽将自己重重地扔在书桌前的椅子上,眉头紧紧地拧成了一个死结,仿佛那是他内心深处对文化传承困境的具象化。
他的目光,如同探寻宝藏的急切目光,在一本本泛黄的书卷上匆匆扫过。
时而,他会猛地拿起一本,双手如疾风般快速翻动着书页,眼神急切而专注;
时而,又会因为找不到满意的答案,重重地将书搁下,那沉闷的声响,仿佛是他内心无奈的叹息……
苏瑶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见他这般模样,心疼之情溢于言表。
她莲步轻移,走到林羽身旁,伸手摸了摸茶壶,触手一片冰凉,茶水早已凉透。
她的声音,如同春日里最温柔的微风,带着无尽的关怀:
“别太拼命了,身子骨要紧。”
林羽缓缓抬起头,那双眼布满了血丝,像是被疲惫与焦虑点燃的火焰,但其中又透着一股倔强的坚韧劲儿,仿佛是对困境不屈的宣战:
“瑶儿,吾念及仅追回被盗文物,实乃不足。吾等需谋一良策,令更多人发自内心,真切重视吾大明文化。然此事,究应从何处着手?”
苏瑶微微颔首,随手拿起一本摊开在桌上的诗集,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工整的蝇头小楷,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思索片刻后,她朱唇轻启,缓缓说道:
“吾思忖,须于众人日常生计中寻得切入点。莫若举办些许与传统文化相关之活动?使众人于参与其间时,切实领略文化之魅力。”
林羽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黑暗中突然燃起的火炬,那光芒里满是希望与兴奋:
“此计甚妙!便从诗词、书画、戏曲诸般为众人所喜爱且熟知之艺术形式入手。汝可还记得于陕西之时,那田间劳作之老者,信口便能吟出几句古诗。由此可见,文化之根,早于百姓心中深植,只待吾等加以浇灌培育。”
苏瑶微笑着点头,接过话茬:
“正是此理。吾等以诗词为纽带,兴办一场盛大之诗词文化节,将京城内外之文人雅士、诗词爱好者皆汇聚于此。使众人于此场诗词盛会之中,领略诗词之美,传承吾大明璀璨之诗词文化。”
两人越说越激动,你一言我一语,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
林羽时而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双手比划着,阐述着活动的大致框架;苏瑶则专注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眼神中满是对这个计划的期待。
渐渐地,一个详尽的文化传承计划,如同黎明前逐渐清晰的曙光,在他们的脑海里慢慢有了模样。
他们打算先广发请柬,邀请京城内有名的诗词大家、文人墨客作为嘉宾与评委。同时,张贴告示,吸引各地诗词爱好者前来参与。活动不仅设置诗词朗诵、诗词创作等环节,还准备了诗词典故问答、诗词书画展览等,让大家全方位感受诗词的魅力。
想象着那热闹非凡的场景,林羽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彼时,京城定当热闹非凡,众人以诗会友,共传诗词文化,此必成一段佳话。”
苏瑶也憧憬地笑了:
“诚然,祈愿借此番活动,能使更多人钟情于诗词,令诗词文化于大明疆土之上愈发熠熠生辉。”
于是,筹备工作就此紧锣密鼓地展开……
林羽整日东奔西走,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那身影,仿佛是为文化传承事业奔波的使者。
他恭敬地站在一位老夫子的书房里,眼神中满是诚恳,言辞恳切:
“先生,此次诗词文化节,旨在让更多人领略诗词之美,传承大明文化。还望先生能出山,担任评委,为后生们指点一二。”
老夫子捻着胡须,沉吟片刻,那神情仿佛在权衡着文化传承的重任,随后微微颔首,缓缓说道:
“难得汝辈对传承诗词文化心怀壮志,老夫定当不遗余力,以助成其事。”
苏瑶这边,自是丝毫未曾懈怠,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场地的布置与宣传推广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