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匆匆离去之后,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哗然,诸位武将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起来。
只见那身经百战的常遇春上前一步,抱拳施礼道:“陛下啊,倘若这倭国此番当真诚心求和,并愿纳贡称臣,不知陛下您意下如何,可否对其网开一面呢?”
而端坐在龙椅之上的张无忌,则是目光如炬、坚定不移地回应道:“常爱卿有所不知,这倭国向来狼子野心,难以揣测其真实意图。即便是他们此刻假意求和、照章办事,但咱们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惕,以防其贼心不死,再度兴兵犯境呐!”
数日光阴转瞬即逝,那位去而复返的使者终于又踏入了大殿之中。只见他面色凝重,快步走到殿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颤声说道。
“启禀陛下,小的此番归来,乃是带回了丰成秀吉大人给陛下您的回复。只是……”说到此处,使者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犹豫不决。
张无忌见状,微微皱起眉头,追问道:“但说无妨!究竟怎么回事?”
使者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接着说道:“陛下,我家元首看过您提出的条件之后,觉得实在是过于苛刻,因此无法应允。”
听到这里,张无忌不禁感到有些诧异,面露疑惑之色:“哦?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要前来呢?”
此时,只见那使者一脸无奈地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封书信,双手呈递给张无忌,同时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回陛下,我家元首虽未答应陛下您的要求,但却命小人送来这封战书。还望陛下看在小人一路奔波、毕恭毕敬的份儿上,能够饶小人性命一条啊!”
张无忌接过战书,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觉得眼前这位使者倒也算是个有趣之人,如此懂得审时度势着实有些意思。
于是,张无忌朗声道:“好!既然你已将战书送达,那便暂且留你性命,速速退下吧!”
听闻此言,那使者如蒙大赦一般,赶忙连连叩头谢恩:“多谢陛下隆恩!多谢陛下!”
随后,他便连滚带爬地退出了大殿,生怕张无忌会突然改变主意。
待使者走后,张无忌也懒得看战书,直接就一把火给烧了。
“徐达!常遇春!范遥!你们三人各自率领十万士兵,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攻城拔寨。”
三人齐声应道:“末将遵旨!”
徐达率先开口:“陛下,末将定当不辱使命,一举荡平倭国。”
常遇春也拱手说道:“陛下放心,我军将士早已摩拳擦掌,定让倭国贼寇有来无回。”
范遥则道:“陛下,臣必竭尽全力,助大军凯旋。”
张无忌点了点头,目光中满是坚定:“诸位爱卿,此番出征,只许胜不许败。朕在石见县,等你们的好消息。”
第二日,大军出征,旌旗蔽日,士气高昂。
张无忌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去的军队,心中暗暗祈祷:愿将士们旗开得胜,早日凯旋。
徐达率领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倭国数座城池。
常遇春的部队也是勇猛无比,所到之处,倭国士兵闻风丧胆。
范遥的队伍则负责后勤补给,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然而,倭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他们组织了多次反击,但都被明军一一化解。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徐达亲自冲锋陷阵,鼓舞了士气,最终明军大获全胜。
消息传到京城,张无忌大喜,下令犒赏三军。
随着战争的推进,倭国的局势愈发危急,丰成秀吉开始感到恐慌。
“启禀元首,明军在三个月内,攻陷我国十六个城寨,并且他们大肆抓壮丁,已经有五百万百姓被抓,或者是被送去大明了。”
丰臣秀吉怒拍桌案,吼道:“八嘎!废物!都是一群废物!全国三分之一的百姓都被大明奴役,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一旁的谋士小心翼翼地说道:“元首,如今局势危急,不如向周边各国求援?”
丰臣秀吉冷哼一声:“周边各国?谁会愿意在此时帮我们?高丽国早被大明灭了,只有剩下的罗刹国了,但是罗刹国为什么会答应帮助我们呢?”
谋士低头沉思片刻,道:“我们可以给罗刹国好处,比如说将石见银山的事情说出去,不怕他们罗刹国不动心。”
丰臣秀吉皱着眉头,来回踱步,良久之后说道:“也只能如此,你速速去办。”
谋士领命而去。
而另一边,明军依旧势如破竹。
徐达、常遇春和范遥三人聚在一起商议战略。
徐达说道:“如今倭国已是强弩之末,我等当一鼓作气,直捣其都城。”
常遇春点头赞同:“徐将军所言极是,只是需谨防他们狗急跳墙。”
范遥说道:“二位将军放心,后勤补给绝不会出问题。”
就在此时,探子来报:“将军,发现倭国使者正前往周边各国求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