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牌玉米种子是陶氏益农最早投入商业化的种子产品之一,通过科学杂交手段,在短短数年内,便获得了性状优良,适合在华夏种植的种子。
大明早在洪武时期就引进了美洲玉米等作物,可是一直推广不开,最大的问题还是产量低下,在北方干旱地区,亩产甚至达不到一石的水平。
如此一来,农民对于新作物就失去了兴趣。
而塞国这边可以利用温室,一年四季不间断培育作物。以玉米选种为例,陶氏益农设计了灌溉梯度实验,每种灌溉量的条件下,同时培育几千个营养钵的植株,最后选择一些最为耐旱,且其余形状良好的植株留种。
将耐旱种子与高产种子进行杂交,或者与耐寒植株杂交等等,将这些优秀的基因形状固化下来之后,再逐级进行扩培。
第一代金玉种子的亩产就能达到两三石,大约是240-360斤。其实对于玉米这种高产作物,达到这等产量是不难的,但这个时代的小农经济极度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又普遍缺乏知识,除了少数脑子灵活的庄稼把式,很少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
长期以来,外界的注意力大多被塞国惊世骇俗的工业成就吸引,反而不清楚他们在农业方面亦有长足的进展。
玉米种植在塞国推广了近20年,金玉牌种子在短短四五年间就覆盖了超七成的玉米地。
大约有200万亩的种植面积。
对于单一种子而言,这个量已经不得了了。
要知道种植一亩玉米大约需要5斤种子,而金玉牌玉米种子一斤就要卖一毛钱!
光是卖种子,每年收入就有100万元。
你可能会想,要是农民留种怎么办?其实所有种子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
陶氏益农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跟新农合、生产队、农业公司合作,而这些单位购买陶氏益农的高产种子,可以享受农部50%的价格补贴。
有这样的政策,以上农业种植单位没有留种的动力,反而会配合陶氏益农对下面的农户进行劝诫和监督,否则他们会受到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
杂交种子留种后能不能种呢?但不同的种子会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有的还会产生病虫害等。
但如果要将良种进一步推广,比如卖给大明,你靠知识产权或者种子退化的说辞肯定阻止不了农民私下里留种。
大明可不会为了你一家种子公司的利益,去推动什么知识产权法案的。
不过陶氏益农这种高科技公司,从来不缺乏聪明的大脑。
一位叫周瑞的技术员提出了个解决方案:
“金玉在抽雄期需要施加钾肥,咱们能不能卖种子的时候给农户送小料,对外宣称是咱们提供的秘制营养粉,反正现在钾肥也很便宜,这笔支出加不加到种子里,无非是毛利率稍微调整一二。”
“但那些私下留种的农户,次年没咱们的秘药,他们也不知道其成分,到时候玉米杆子软趴趴倒了一地,他们就知道厉害了。”
“这么整上几次,就没人敢用留下的种子了。”
陶冶拍手叫好,当即给周瑞涨了一级工资,还有500块钱的奖金。
有了这个思路,大家很快就想了好几天类似的办法。
塞音二十五年,陶氏益农的金玉牌玉米种子首次进入大明市场。
不过这段时间明塞经贸冷淡,肯定是要通过代理来操作的。
陶氏益农并没有用关陇商贸这个王牌代理,人家老陶陶成道可曾经是大明的东宁伯,虽说后来被大明定了个“叛国罪”,但一向严苛的朱元璋,却并没有对陶家进行株连。
其中固然有陶成道是个匠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陶家一直在将塞国的技术扩散给大明。
是在老仙刘学勤的授意之下进行的。
塞国不仅需要大明的市场,也需要对大明进行工业化改造,尽管是塞国单方面推动的,但大明毕竟是个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超级大国,对很多新技术和产品都是有需求的。
不如此做,大明的老百姓买二两煤油都费劲,又能有多少消费力呢?
所以诸如水泥(低标号)、机加工、纺织、印刷、造纸、焦炭、锅炉等大量技术,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扩散到了大明。
人家陶家在大明也有许多门生故旧,因此很容易就走通了官路。他们找到时任江西按察司提学佥事的王钰,在江西等地率先推广塞国玉米良种。
这位王钰是永乐十年的探花郎,他爷爷王艮和老陶的好朋友王冕乃是故交。这些年陶门虽说一直在塞国发展,但与大明这边的人一直有书信往来。
大明就是这样,只要官府有人,事情推动起来就容易许多。
不过王钰还是就此事向朝廷上了奏疏,听说塞国的玉米良种,亩产可以达到三石,下一代新品(金玉331)有望将亩产提高到四石,朱棣对此非常重视,下旨着户部督查此事。
朱棣是吃过塞国进口的玉米面,也吃过那边生产的玉米油,但他确实不知道两边的作物生产已经有这么大的差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