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道:“沙僧,你既到水帘洞,看……” 。
后面还有部分内容是两个孙悟空打到地府,谛听虽知真假但不敢明言,最后到如来佛祖处,佛祖识破六耳猕猴并将其降伏 。
白话文
孙悟空和沙僧告别观音菩萨后,驾云离开南海。因孙悟空的筋斗云快,沙僧扯住他一起走 。到了花果山,他们看到一个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的猴王在与群猴玩乐,孙悟空大怒,上前责骂,那假猴王也不答话,提棒就打,二人打得难解难分,从洞外打到半空,沙僧在旁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去水帘洞找包袱,却没找到,随后他让二人到菩萨处辨真假 。
两个孙悟空一路打斗到南海,观音菩萨及诸天等都无法分辨,菩萨让木叉和善财童子暗助,念紧箍咒,结果二人都喊疼 。菩萨无奈,让他们到天庭找玉帝分辨,众神也认不出,玉帝用照妖镜也照不出真假,二人又打出天门 。
沙僧回庄向唐僧说明情况,唐僧悔恨不已。这时两个孙悟空又打了过来,八戒想辨认,也无法分清。沙僧提议让唐僧念紧箍咒,可二人都疼,还是分辨不出,于是二人又要到阎王处去分辨.
最后二人打到如来佛祖处,佛祖道出假悟空是六耳猕猴,六耳猕猴想逃,被如来用金钵盂盖住,最终现了原形 。
四、详细介绍第 58 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经典梗概,经典典故,经典情节,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指导思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促进作用,社会进步启发,文学教育启示,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奥秘,用偈子经典解读
经典梗概
孙悟空因打死草寇被唐僧驱赶,之后六耳猕猴化作悟空模样,打伤唐僧、抢走包袱和通关文牒,沙僧前去花果山讨要,却难辨真假,于是真假悟空一路打斗,从南海到天庭,再到地府,诸多神仙皆不能分辨,最后如来佛祖识破六耳猕猴,悟空将其打死,断了二心.
经典典故
本回涉及佛教中关于二心的教义,如《楞伽经》以海水与波浪比喻真心和妄心,海水常住不变为真,波浪起灭无常为妄,小说中真假悟空的争斗即象征着二心的搅乱.
经典情节
真假猴王初斗:沙僧寻至花果山,见到假悟空,真假悟空随即展开激烈打斗,二人相貌、神通皆相同,难分高下,一路从花果山打到南海菩萨处.
诸仙难辨真假:观音菩萨、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以及天庭众神等均无法分辨真假悟空,二人又一路打到灵霄宝殿,玉帝亦无可奈何.
谛听识妖不言:直至地府,谛听虽知真假,却因不可说而未明言,最后真假悟空打到如来佛祖处,佛祖识破六耳猕猴的伪装.
主题思想
从修行角度看,强调去除分别心、妄心等杂念,回归真心、定心,以达到修行的更高境界.
从人性角度讲,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真假等矛盾冲突,以及在面对这些冲突时的挣扎与抉择.
中心思想
通过真假悟空的故事,告诫人们要坚守本心,抵制心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内心的种种欲望、杂念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所迷惑,以实现自我的升华和内心的宁静。
指导思想
以佛教的修行理念和哲学思想为指导,引导人们认识到内心的二心之患,如贪嗔痴等妄念,通过修行和自我约束,达到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提升.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佛教文化:传承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修行、因果等方面的思想,如二心的概念、断妄归真的修行方法等,使佛教文化在民间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理解.
哲学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等思想,真假悟空可视为阴阳两极,二者的争斗与最终的合一,体现了阴阳的变化与平衡.
促进作用
从个人层面,激励人们反思自我,审视内心的善恶、真假,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成长。
在社会层面,倡导人们摒弃虚伪、争斗等不良行为,弘扬真诚、和谐的社会风气,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进步启发
提醒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警惕各种虚假、浮躁的现象,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强调在面对复杂问题和矛盾冲突时,要像如来佛祖那样,以智慧和公正的态度去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学教育启示
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鼓励后人在文学作品中大胆创新,创造出奇幻绚丽的文学世界。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设置,教导读者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构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提高文学写作水平。
揭示天地人三才之道奥秘
在天的层面,可理解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秩序和规律,真假悟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秩序,而最终的解决则是恢复了天地的和谐。
在人的层面,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既有善良、正义的一面,也有邪恶、虚伪的一面,通过修行和自我约束,可以达到人性的完善。
在地的层面,可以象征着社会环境,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利益纷争和矛盾冲突,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本心,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用偈子经典解读
真假猴王起纷争,二心难辨乱乾坤。
修行路上魔障现,妄念纷扰蔽真心。
观音诸仙皆难识,地府谛听亦噤声。
如来慧眼破迷雾,金钵降妖显真身。
悟空棒打六耳灭,断却二心归本真。
世间万象皆虚幻,坚守正道是修行。
五、
喜欢周易哲学深度解析西游记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周易哲学深度解析西游记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