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
话说八大金刚驾驭香风引着唐僧师徒四人以及白马转回灵山,来回刚好八日。此时灵山诸神都在听如来讲经,八金刚引着唐僧几人近前启奏后,传唐僧四人一马近前受封。如来道:“圣僧,你前世本是我第二弟子金蝉子,因不听佛法被贬。如今你取传真经,当加升大职正果,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当年你大闹天宫被我压于五行山下,如今你降妖除怪有始有终,当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圣佛。猪悟能,你本是天蓬元帅,因蟠桃会犯错被贬,后皈依我教,因你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为净坛使者 。”猪八戒不悦,嚷叫为何不封他成佛,如来解释说天下佛事皆由他净坛,是个受用不尽的品级。如来接着说:“沙悟净,你本是卷帘大将,因打碎琉璃盏被贬,幸得皈依,因你登山牵马有功,当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白马,你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违逆父命,幸得皈依,驮圣僧西来东去,当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马。”
四人叩头谢恩,白马亦低头作谢,随后揭谛引着白马到灵山后崖化龙池,白马沾水恢复神力,褪去皮毛长出金鳞,腮颔生出银须,盘绕于灵山青天华表拄上。孙悟空对唐僧说,既已成佛,让唐僧念松箍咒取下金箍,唐僧说他成佛后金箍自然消褪,孙悟空一摸,金箍果真消失了。
之后,八大金刚再次护送唐僧师徒回东土。不一日,他们来到长安上空,金刚让唐僧自行去传经,孙悟空担心师父挑担牵马不便,坚持同去。八戒也表示不会贪图富贵误了期限。于是他们按下云头,落在望经楼边。
太宗见到他们十分欢喜,下楼相迎,得知三人是唐僧徒弟后,命侍官请唐僧上马,一同回朝。长安城中百姓都知道取经人回来了,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僧人,因看到松树头向东,也知道唐僧归来。众僧急忙跑来,跟至朝门之外。
唐僧师徒入朝后,站在玉阶之下。太宗传宣唐僧上殿,赐坐后,让把经卷抬来。唐僧向太宗讲述了取经历程,包括阿傩、伽叶索人事,以及求得有字真经的经过等。太宗大喜,设宴酬谢。
三、《<西游记>第 100 回的周易哲学解析》
《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第 100 回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主题思想。通过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这一回的经典原文片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玄妙之处。
在这段原文中,唐僧师徒四人在八大金刚的护送下,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取经之旅,返回东土。这一过程与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变化、循环往复有着深刻的契合。
首先,从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历程来看,这体现了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他们在取经途中遭遇了无数的磨难和挑战,每一次的困境都是一种变化和考验。然而,他们始终坚持不懈,不断适应变化,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真经。这种变易的过程,既是对他们修行的磨砺,也是对他们成长的促进。
同时,八大金刚的出现和护送,也反映了周易中的“相应”观念。金刚与唐僧师徒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呼应、相互配合的关系。金刚们按照如来的旨意,帮助唐僧师徒完成取经任务,而唐僧师徒也在这个过程中与金刚们相互协作,共同达成目标。这种相应的关系,体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来对唐僧师徒的加封,更是体现了周易中的“平衡”理念。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等,这既是对他们取经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各自修行成果的平衡。在周易哲学中,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意味着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而达到和谐稳定的局面。
此外,原文中提到的灵山诸神听如来讲经,也蕴含着周易中的“和谐”思想。诸神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佛法,这种和谐的氛围体现了宇宙间的秩序和美好。而唐僧师徒的取经之旅,也是在追求这种和谐的境界,通过传播佛法,使人间更加美好。
再看唐僧师徒四人回到东土的场景,太宗年年亲至望经楼接经,这体现了周易中的“恒久”观念。太宗对佛法的虔诚和坚持,表现了一种长久不变的信念。这种恒久的精神,也是唐僧师徒取经成功的重要保障。
而大圣对金刚们说的话,“但吾师如何挑得经担?如何牵得这马?须得我等同去一送。烦你在空中少等,谅不敢误。”则体现了周易中的“责任”意识。孙悟空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完成取经任务,还要确保师父和经书的安全。这种责任意识,是他成为斗战圣佛的重要品质之一。
从整体上看,《西游记》第 100 回通过描绘唐僧师徒的取经结局,展现了周易哲学中的诸多理念,如变易、相应、平衡、和谐、恒久和责任等。这些理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体系,使这一回的故事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