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课程还会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参观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地参观,观察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实施情况;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练习幼儿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成为既懂教育又具备扎实卫生保健知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为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前卫生学》本科生教材内容补充
一、学前儿童身体机能发展的深入剖析
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动态变化:在阐述学前儿童各系统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系统生理功能在不同年龄段的动态变化。以免疫系统为例,详细介绍婴儿期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开始逐步建立并完善的过程。讲解在幼儿期,随着接触外界环境病原体的增多,免疫系统如何通过不断识别和应对抗原,增强免疫记忆和免疫应答能力。同时,分析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反应异常情况,如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便在实践中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相关健康问题。
身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协同发展:强调学前儿童身体各系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例如,循环系统为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支持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运作;而神经系统又对循环系统的活动进行调节,维持血压和心率的稳定。详细阐述运动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运动不仅能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对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也有积极影响。通过具体案例和生理机制分析,让学生理解各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设计能促进儿童各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活动。
二、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的拓展内容
特殊情况下的营养需求:除了正常情况下学前儿童的营养需求,教材应补充特殊情况下的营养知识。例如,对于早产、低体重儿,他们在追赶生长阶段需要更高密度的营养支持,包括特殊的配方奶粉、强化营养素等,详细说明这些特殊营养需求的依据和供给方法。对于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食物过敏等)的儿童,介绍如何调整膳食结构以满足其特殊营养需求,同时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病情。例如,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指导如何选择合适的替代奶制品以及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规避过敏原的方法。
营养教育与膳食行为塑造:深入探讨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营养教育,培养其健康的膳食行为。介绍适合学前儿童的营养教育方法,如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向儿童传授营养知识,让他们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同时,强调家庭和幼儿园在儿童膳食行为塑造中的共同责任,提供具体的策略,如家长以身作则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幼儿园营造积极的进餐氛围、开展食物种植体验活动等,引导儿童主动选择健康食物,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三、疾病预防与护理的深化内容
常见疾病的中医预防与护理方法:补充中医在学前儿童常见疾病预防和护理方面的知识。介绍中医的体质辨识方法,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等,制定相应的饮食调养和保健措施。例如,对于阳虚质的儿童,建议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并可通过小儿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讲解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如感冒时可采用推拿手法,如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等,缓解症状;对于咳嗽,可通过食疗方法,如煮梨汤、百合粥等辅助治疗。使学生了解中医在学前儿童健康领域的独特优势,丰富疾病预防与护理的手段。
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与干预模式: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部分,进一步细化常见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指标。以自闭症为例,详细介绍自闭症儿童在语言发展、社交互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早期异常表现,如 12 个月时仍无咿呀学语、对他人呼唤无反应、重复性刻板动作等,帮助教师和家长尽早发现问题。同时,介绍多维度的干预模式,除了常见的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外,还包括家庭支持、融合教育等。强调家庭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核心作用,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营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环境,以及如何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康复。对于其他常见心理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症等,也提供类似的早期识别和综合干预内容。
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估的强化内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