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的关系维护:引入心理契约理论,该理论强调在组织中成员之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心理约定,影响着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在教育管理中,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都存在心理契约。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期望和需求,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机会和合理的待遇,满足教师的心理预期,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期望和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履行对学生的教育承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通过运用心理契约理论,教育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维护组织内的人际关系,提高教育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管理目标与职能扩充
(一)教育管理目标的细化与多元化
教育管理目标的分层与分类细化:在阐述教育管理目标确定依据基础上,对教育管理目标进行更细致的分层与分类。从纵向分层看,将教育管理目标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管理目标涉及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政策制定等,旨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观层面,学校或教育机构的管理目标侧重于学校发展定位、特色建设以及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微观层面,具体到班级管理、学科教学管理等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从横向分类看,将教育管理目标分为教育质量目标、教育公平目标、教育效率目标、教育创新目标等。教育质量目标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目标致力于保障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均等;教育效率目标强调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比;教育创新目标鼓励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通过这种细化,使教育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多元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管理目标拓展: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教育管理目标需不断拓展以适应新需求。在多元文化社会,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与多元价值观理解能力成为重要教育管理目标。学校管理应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组织跨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意识和能力。在信息化社会,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成为教育管理新目标。学校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此外,在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教育管理目标,如完善老年教育体系、丰富老年教育内容、提高老年教育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
(二)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与协同
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对教育管理的各项职能进行强化阐述。在计划职能方面,强调计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要求教育管理者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制定具有长远眼光的教育计划。例如,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未来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前布局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在组织职能方面,注重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创新,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如构建扁平化的学校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管理决策速度;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应对复杂的教育管理任务。在领导职能方面,强调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领导风格的适应性。教育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管理情境和对象,灵活运用变革型领导、分布式领导等多种领导风格,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控制职能方面,完善教育管理的监控与评估体系,不仅关注结果评估,更要注重过程监控。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在创新职能方面,鼓励教育管理者积极探索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育管理,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教育数据管理与共享等创新实践。
教育管理职能的协同:强调教育管理各项职能之间的协同作用。教育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各项职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计划职能为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职能提供方向指引;组织职能是实现计划目标的保障,为领导和控制职能提供组织结构基础;领导职能贯穿于计划、组织、控制和创新过程中,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推动各项职能的有效实施;控制职能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为计划的调整和其他职能的优化提供依据;创新职能则为其他职能的发展提供动力,促使教育管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例如,在学校推进课程改革这一管理活动中,首先通过计划职能制定课程改革方案,明确目标和步骤;组织职能负责调配师资、教学资源等,为改革提供保障;领导职能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改革,协调各方关系;控制职能监控改革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创新职能则鼓励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通过强调职能协同,使学生理解教育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