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3章 古卷修复
清晨的阳光透过工作室的落地窗,洒在长桌上。桌上,一卷刚刚从敦煌运回的唐代经卷静静躺着,边角处的破损如同一道伤口,让人不忍直视。
陈轩戴上白色手套,轻轻拂去经卷表面的微尘。他的眼神专注而温柔,仿佛在注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
“这卷经文的纸张是唐代的麻纸,”他轻声说道,“纤维坚韧,但年代久远,已经变得脆弱。最棘手的是,它曾被人用现代浆糊修补过,这对我们的修复工作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苏晴站在一旁,仔细观察着经卷的每一处细节:“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去除这些现代浆糊?”
“没错,”陈轩点头,“但这需要极其谨慎。现代浆糊的化学成分与古代纸张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纸张造成二次伤害。”
小林早已准备好修复所需的各种工具,整齐地摆放在工作台上:“陈老师,所有工具都准备好了。包括您特别要求的竹镊子和蒸馏水。”
陈轩满意地点了点头,开始为两人分配任务:“苏晴,你负责记录整个修复过程,每一步都要详细拍照存档。小林,你协助我进行实际操作,但记住,没有我的允许,任何工具都不能轻易接触经卷。”
两人齐声应道:“明白!”
修复工作正式开始。陈轩首先用特制的毛笔蘸取少量蒸馏水,轻轻地湿润经卷上有现代浆糊的区域。他的动作缓慢而精准,仿佛在进行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
“为什么要用蒸馏水?”小林忍不住问道。
“因为蒸馏水不含杂质,”陈轩耐心解释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纸张的污染。我们修复文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最小干预’,用最简单、最纯粹的方法解决问题。”
几分钟后,浆糊开始软化。陈轩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挑起浆糊的一角,一点点将其从纸张上剥离。这个过程极其漫长,每剥离一小片,他都要停下来观察纸张的反应,确保没有造成任何损伤。
苏晴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记录着,不时按下快门,捕捉陈轩修复时的每一个细节:“陈老师,您似乎对纸张的每一处纤维都了如指掌,您是怎么做到的?”
陈轩微微一笑:“这需要经验,更需要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当你真正尊重一件文物时,你会发现它会通过各种细微的变化告诉你它的故事。比如这里,”他指着经卷上一处几乎不可见的折痕,“这道折痕的边缘有轻微的磨损,说明这卷经卷在某个时期曾被频繁翻阅。”
小林听得入了迷,他突然意识到,修复文物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所有现代浆糊终于被清理干净。陈轩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轻轻擦去额头的汗珠。
“接下来是修补破损,”他说道,“我们需要找到与原纸质地相近的纸张作为补纸。”
小林立刻从工具箱中取出几张事先准备好的纸样:“这些都是我们根据经卷的年代和质地,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古纸样本。”
陈轩仔细对比着每一张纸样,最终挑选出一张唐代麻纸:“这张纸的纤维结构与原纸最为接近,是理想的选择。”
他将补纸剪成与破损处相匹配的形状,然后用传统的糨糊(由面粉和明矾制成)轻轻涂抹在补纸的边缘。
“为什么不用现代胶水?”苏晴好奇地问道。
“因为传统糨糊可逆,”陈轩解释道,“如果未来有更先进的修复技术出现,可以轻易地将今天的修补去除,不会对文物造成永久性改变。这是文物修复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说话间,陈轩已经将补纸精准地覆盖在破损处,并用软毛刷轻轻抚平,确保补纸与原纸完美贴合。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文物的关爱与尊重。
修复工作仍在继续。接下来是染色,陈轩需要调配出与原纸颜色完全一致的染料,为补纸染色,使其与经卷融为一体。
“这可能是整个修复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环节,”苏晴说道。
“确实如此,”陈轩点头,“颜色的调配需要精确到分毫。如果颜色稍有偏差,在专业人士眼中就会显得格外突兀。”
他将几种天然颜料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调试着颜色。每调配一次,他都会在试纸上涂抹一点,与经卷的颜色进行对比。这个过程重复了十几次,直到调配出与原纸颜色几乎一模一样的染料。
“完美!”小林忍不住赞叹道。
陈轩微笑着将染料涂抹在补纸上,然后用吹风机轻轻吹干。当最后一处修补完成时,整个工作室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完成了?”苏晴轻声问道。
陈轩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退后几步,仔细观察着修复后的经卷。他的天眼在不知不觉中开启,经卷在他眼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光晕。他能看到修复过的地方与原纸完美融合,没有任何突兀的痕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