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正打算回家,就看见从那边走来一僧一道。那和尚头发癞痢,光着脚;道士则是瘸着腿,头发乱蓬蓬的,两人疯疯癫癫、有说有笑地走过来。等走到甄士隐家门口,看到他正抱着英莲,和尚突然大哭起来,对着甄士隐说道:“施主,你把这个有命无运、还会连累爹娘的东西抱在怀里做什么?” 甄士隐一听,知道这是疯话,便没理会他。和尚还不罢休,不停地念叨:“把她舍给我吧,舍给我吧!” 甄士隐不耐烦了,抱着女儿转身就想进屋。和尚却指着他大笑起来,嘴里念了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
甄士隐听得清清楚楚,心里犯起了嘀咕,想着要问问他们的来历。这时,只听道士说:“你我不必再一起走了,就此分开,各自去忙营生吧。三劫之后,我在北邙山等你,咱们会合后一起去太虚幻境销号。” 和尚连忙应道:“最妙,最妙!” 说完,两人转身离去,转眼间就没了踪影。甄士隐暗自思忖:这两个人肯定大有来历,本应该问问清楚,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甄士隐正想得入神,忽然看见隔壁葫芦庙里寄居的一个穷书生走了出来。这书生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是湖州人氏,出身于诗书仕宦家族。只因生在家族末世,父母祖宗留下的根基已经败落,人口也凋零了,如今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在家乡待着没什么出路,他便进京求取功名,想要重振家族基业。前年来到这里后,一直没能离开,暂时在庙里安身,每天靠卖字作文维持生计,所以甄士隐经常和他往来。
此时,贾雨村看到甄士隐站在门口,赶忙上前施礼,陪着笑脸问道:“老先生站在门口张望,是不是街市上有什么新鲜事儿?” 甄士隐笑着回答:“不是。刚才小女儿哭闹,我带她出来玩玩,正觉得无聊呢,你来得正好。请进我书房坐坐,咱们一起聊聊,打发这漫长的夏日。” 说着,便让人把女儿抱进去,然后和贾雨村手挽手来到书房。小童端上茶来,他们刚聊了三五句话,突然有家人匆匆跑来报告:“严老爷来拜访了。” 甄士隐一听,急忙起身,一边向贾雨村道歉,一边说:“实在不好意思,让你白等了,你先稍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 贾雨村也连忙起身,说道:“老先生请便。我常来叨扰,等一会儿没关系。” 说完,甄士隐便快步向前厅走去。
这边贾雨村,独自一人在书房里翻弄着书籍,以此打发无聊时光。突然,窗外传来一阵女子的咳嗽声。雨村闻声,起身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一个丫鬟正在那儿采摘花朵。这丫鬟长相不俗,眉清目秀,虽说算不上绝顶美貌,却也有着别样的动人之处。贾雨村一下子就看呆了。
那甄家丫鬟摘完花,正准备离开,猛地一抬头,瞧见窗内有人。只见这人戴着破旧头巾,穿着旧衣服,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可仔细一看,他腰板厚实,肩膀宽阔,脸庞方正,嘴巴轮廓分明,剑眉星目,鼻梁笔直,颧骨微微突出,自有一番英气。丫鬟见状,赶忙转身回避,心里却暗自思忖:“这人看着如此英武,穿着却这般破旧,想来一定是我家老爷常提起的那个贾雨村了。老爷一直想找机会帮他一把,只是没碰上合适的时候。我们家可没有这么穷困的亲友,肯定就是他没错了。怪不得老爷说他绝非久居人下之人。” 这么想着,丫鬟忍不住又回头看了贾雨村两次。
贾雨村见丫鬟回头,便自作多情地以为这女子对自己有意,心中狂喜不已,觉得这女子必定是个有眼光的奇女子,是自己在这风尘之中的红颜知己。不一会儿,小童进来通报,说前面留了饭,让他过去。贾雨村知道不能久留,便从旁边的小道自行出门去了。甄士隐招待完客人,知道贾雨村已经自行离去,也就没再去邀请他。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甄士隐家中摆完家宴后,又在书房另外设了一桌酒席,然后趁着月色,亲自前往庙里邀请贾雨村。原来,贾雨村自从那日见了甄家丫鬟两次回头,就认定她是自己的知己,一直把这事放在心上。如今恰逢中秋,他不免对着明月,思绪万千,随口吟出一首五言律诗: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贾雨村吟完诗,又想起自己平生的抱负,只是苦于一直没有遇到好时机,不由得挠挠头,对着天空长叹一声,接着又高声吟诵了一副对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
正巧这时甄士隐走来,听到了他的吟诵,笑着说道:“雨村兄,你的抱负可真是不小啊!” 贾雨村连忙笑着回应:“不过是偶然吟起前人的诗句,哪敢如此狂妄。” 接着他又问道:“老先生怎么有兴致到这儿来了?” 甄士隐笑着说:“今晚是中秋佳节,俗话说这是‘团圆之节’。我想你独自旅居在这僧房之中,难免会感到寂寞,所以特意备了些薄酒小菜,邀请你到我家书房小酌几杯,不知你能否赏脸?” 贾雨村听了,也不推辞,笑着说:“既然承蒙您厚爱,我怎敢拂了您的这番盛情。” 说着,便和甄士隐一同回到了书院这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