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逐薇拉帝宫为核心辐射开来,各种帝国中心行政单位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共同构成了逐薇拉帝国的行政中心。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宽阔的沥青马路纵横交错,双向各四车道的设计,保障了交通的顺畅。白色的指示灯在智海智能系统的精准控制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往来车辆,使得整个城市的交通秩序井然。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均为29层,并未出现超高建筑。这是因为逐薇拉帝国的城市规划者们深知,过高的建筑不仅会影响居住体验,诸如高层的噪音、采光、通风等问题,还会给电梯运营带来巨大压力,降低运行效率,增加维护成本 。
整个撒哈拉帝都中心占地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呈独特的菱形布局。长和宽均约为948公里,对角线长度约为1342公里。
撒哈拉帝都凭借其宏大的规模与高效的规划,一举超越全球所有城市,成为世界之最,成功容纳了25亿司司立。待帝国全部建设完成,考虑到资源承载与居住舒适度,帝都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依据科学的城市规划与生态考量,把人口限制在4.5亿以内 。为进一步提升国民居住体验,城市将创新性地将部分楼层打通,打造出宽敞舒适的跨层居所与大平层,优化居住空间布局。
作为帝国的核心与门面,撒哈拉帝都配备了诸多高端设施。城中林立着众多国际酒店,这些酒店融合了地球与母星的特色元素,提供多样化的住宿体验;国宾会所更是奢华至极,不仅是接待贵宾的重要场所,还汇聚了顶级的餐饮、休闲与商务服务,彰显着帝国的尊贵与荣耀。据测算,这些设施及城市的整体规划预计可容纳39亿人口,即便帝国遭遇危机,也能保障大部分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益于先进的引力装置,撒哈拉帝都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该装置能够灵活改变引力,使常规武器无法对其形成有效打击,因此无需传统的防空洞设施。
菱形的四角分别设有大型能源供应站、物资储备库、科研实验基地以及军事防御堡垒 。 撒哈拉帝都的菱形四角分别矗立着四大核心枢纽:东北角的“西西立能源塔”如水晶棱柱般直插云霄,表面覆盖着可自动调节角度的太阳能板矩阵,将撒哈拉的烈日转化为清洁电能,通过地下超导电网输送至全城。塔基处隐藏着地热井群,利用沙漠深处的地质热能实现能源互补,顶部悬浮着小型核聚变装置作为战略储备。东南角的“热浪仓储城”采用蜂巢式立体结构,地下三十层的真空货舱中存放着从母星带来的稀有元素与地球本土提炼的新型合金,量子传输管道可在十分钟内将物资配送至任一街区。西南角的“智海研究院”被穹顶生态膜覆盖,内部复刻母星气候环境,培育着能在沙漠中快速生长的外星植物,同时进行跨维度材料研究,实验室里悬浮着用沙粒合成的新型建材。西北角的“司司立要塞”则是军事科技的结晶,外层装甲由纳米碳管编织而成,可抵御小行星撞击,地下深处停放着可变形的星际战舰,表面伪装成普通建筑,只有特定频率的声波才能激活起降平台。
整座城市采用「蜂巢神经网络」规划理念,十二条主干道如同神经元般从帝宫向四周发散,每条道路都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路面破损后会自动分泌纳米树脂填补。人行道采用感应式发光地砖,能根据行人步频调整亮度,同时收集动能转化为电能。建筑外墙覆盖着生物玻璃,可自主调节透明度,白天吸收光能驱动室内系统,夜晚则化作巨型显示屏播放城市景观。
在生态治理方面,逐薇拉人将撒哈拉的黄沙转化为宝。他们研发的「噬沙菌」能将沙粒分解为建筑所需的硅酸盐,同时释放氧气。沙漠表层铺设的纳米过滤膜可收集晨露,经净化后成为居民用水。城市外围种植着基因改良的「速生红柳」,根系能深入地下三百米汲取水分,同时分泌固沙胶防止沙漠扩张。中央公园的人工湖采用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的母星海洋生物在水中游弋,既满足生态需求又极具观赏性。
地下管网中流动着液态金属氢,既是储能介质又是散热系统,将多余热量转化为居民所需的热水和暖气。所有公共设施均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家庭用电则通过屋顶的光敏作用板供应,这种特殊材料能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在交通体系构建方面,智海智能系统发挥着核心作用,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高效运作能力。逐薇拉人利用先进的科技理念,结合地球现有资源,打造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交通网络。
撒哈拉沙漠地质复杂,在建造这座城市时,逐薇拉的工程师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能量矩阵共振技术”来稳固地质。他们通过设置多个能量发射点,释放特定频率的能量波,让能量波在地下形成共振,从而将沙漠中的沙粒紧密聚合在一起,如同铸造了一个坚实的地下基座。这种技术避免了传统高频振动可能引发的地下空洞等问题,同时也为城市的建设奠定了稳定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