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丞相严锡命紧接着附和道:“江南地区的各方势力已经联合起来,正在跟朱明朝廷大军作战,李自成他们也跑去了南边,目前想要跟朱明朝廷继续对抗,那么去江南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平东王孙可望却摇了摇说道:“两位丞相所说看似不错,但是去了江南未必就是出路,因为他们跟朱明朝廷作战的时候,从来没有占过一次上风,我们去了又能如何?”
抚南王刘文秀也一脸严肃地说道:“自从小皇帝朱慈烺登基之后,朱明朝廷完全变得不一样了,朱明朝廷的大军战斗力强的离谱,去江南这条路风险太高。”
中军都督王尚礼问道:“那么两位王爷认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刘文秀回道:“此事我们已经私下讨论过了,安西王倒是有了一个提议,但是我们也不确定是否可行!”
这下子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定国。
历史上的明末战神李定国,此时还是大西国的安西王。
李定国郑重地说道:“论打仗我们从来都没有怕过,但是现在的朱明朝廷以及他们的大军,短时间之内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现在的朱明朝廷大军,跟我们遇到过的任何军队都不同。
并且从小皇帝朱慈烺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要做一个手握兵权,真正掌控天下的皇帝,再加上他们的部队的战斗力太强,朝廷大军收复江南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汪兆麟问道:“那安西王觉得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李定国刚才说的那些话。
在场的很多人都是不爱听的。
合着留在蜀中没有活路,去了江南也没有活路,难不成你想投降还是咋的?
李定国:“所以我们想要继续跟朱明朝廷对抗,那么我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西,只有进入吐蕃高原,我们可能才会有活路……”
李定国的话刚刚说完,现场立刻一片哗然。
吐蕃高原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典型的蛮荒加苦寒之地。
谁会愿意去那种鬼地方呀?
右丞相严锡命皱着眉头说道:“安西王这个办法看似不错,但是去了吐蕃高原那样的苦寒之地,我们又该如何立足?难不成我们全都去放牧?”
汪兆麟也是一脸不屑:“安西王夸大其词了,我承认朱明朝廷的大军很厉害,但我们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之前的那么多年,王上统领着大军征战八方,所向披靡。没道理说朝廷的大军还没来,我们自己就不战而逃吧?这不是在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吗?”
定北王艾能奇赶忙打圆场:“两位丞相不必激动,安西王所说的办法确实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采不采用这个办法,不是还需要大家商议的吗?”
武将们是从打仗的角度考虑问题,而这些文官却不一定。
他们在大西国位高权重,不是丞相就是尚书。
说起来好像挺牛逼的样子。
实际管理的地方就那么大一点。
但是官职和手上掌握着的权力,却给他们一种位极人臣的感觉。
本着宁为鸡头,不当凤尾的原则。
他们既不想投降朝廷,也不想去吐蕃那样的苦寒之地。
留在蜀地早晚完蛋,所以他们想去的是江南。
至于这一路上会发生多少战斗,又会死掉多少人?
反正又不用他们自己上阵去拼命,那些文官当然不在乎。
李定国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何去何从还得张献忠决定。
所以李定国干脆不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看着大家在那里各抒己见。
文官大部分都是更倾向于去江南。
武将则是分成了三派,有的主张继续留在成都平原,有的赞同去江南那边,有的则是赞同李定国的方案。
不过支持李定国的人是最少的。
张献忠坐在首位之上,看着大家在那里争论不休,心中也是烦闷不已。
其实除了大家讨论的这些方案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直接向朝廷投降。
只是大家都没敢提这个事情。
张献忠却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倒不是他想要向朝廷投降,而是张献忠知道形势不妙的时候,他手下的这些家伙肯定有不少人会选择投降。
张献忠缓缓说道:“大家的意思本王明白了,原本明军的将领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人,都已经去了山城和宜宾那边。
朝廷大军本就兵强马壮,有了这些家伙过去投奔之后,他们就更多更加的兵多将广了。而于大海和李占春等人,对我们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他们为了立功必然会想办法困住我们。
想要去江南的话,那就要早点行动,现在谁有把握突破长江防线?”
孙可望挺身而出:“父王,孩儿请战。”
李定国、孙可望,还有刘文秀,艾能奇这几个大将,全都是张献忠的义子。
所以孙可望称呼张献忠为父王也没问题。
张献忠点了点头:“很好,你和文秀、能奇一起,率兵前往宜宾上游,从上游突破过去,并占据一段航道,这样大队人马才有足够的时间渡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