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业父子等着贾家的人送来上学择日的信。
宝玉急着要和秦钟见面,决定后天早上一起上学。
“后天一早,请秦相公到我这里来,一同前去。”——宝玉交代下人,派人把信送出。
第三天早上,宝玉醒来时,袭人早已准备好书笔文物,整理得妥当,坐在床边发愁。
看到宝玉醒来,便开始为他梳洗。
宝玉见她闷闷不乐,笑着问:
“好姐姐,怎么又不自在了?难道是怪我上学去,丢下你们太冷清了?”
袭人笑道:
“哪有这种事。”
“读书是好事,不然就会一辈子潦倒不堪。”
“只不过是有一个问题要嘱咐你,要念书就得专心,休息时还要想着家里。”
“不要和他们一块顽闹,若是碰到老爷,不是顽的。”
“要有志向,要强一点也可以。”
“只是功课可以少做些,贪多嚼不烂,身体也要保重。”
宝玉一一应答。
袭人又说:
“大毛衣服我也包好了,交给小子们了。”
“学堂里冷,记得及时添衣,比不得在家里,会有人照顾。”
“脚炉手炉的炭也交出去了,别忘了。”
宝玉道:
“你且放心,出门在外,我自己会照顾自己的。”
“你们也别呆在屋里闷死了,去和林妹妹一起笑着玩才好。”
说完穿戴齐全,袭人催他去见贾母、贾政、王夫人等。
宝玉叮嘱晴雯、麝月等人几句,才出来见贾母。
贾母也有几句叮嘱。
然后去见王夫人,再到书房见贾政。
偏巧贾政今天回家早,正在书房里和宾客们闲聊。
看到宝玉进来,听说他要上学,贾政冷笑道:
“如果你再提‘上学’两个字,我都羞死了。”
“照我说,你就该顽你的,别弄脏了我的地,靠脏了我的门!”
宾客们纷纷起身笑道:
“老世翁何必如此,今天世兄一去,几年后就可以显赫了,不像过去那样像个小孩。”
说完有两个年长的带着宝玉离开。
贾政问:
“跟宝玉去学堂的是谁?”
外面答应了一声,进来几个大汉,打千儿请安。
贾政认出其中一个是宝玉奶妈的儿子李贵,便问他:
“你们成天跟着宝玉上学,他都学了些什么?”
“是不是学了些无用的东西?”
李贵忙跪下,答道:
“哥儿已经学了三本《诗经》,比如‘呦呦鹿鸣,荷叶浮萍’,我可不敢不说实话。”
大家都笑了,贾政也笑了,接着说道:
“再学三十本《诗经》,也没用。”
“去告诉学堂的先生,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都不重要,先把‘四书’背熟最要紧。”
李贵忙答应“是”,等贾政没话后,才退了出去。
这时宝玉独自站在院子外面等,等他们出来便匆匆地走了。
李贵一边整理衣服一边说:
“哥儿可听见了吗?”
“我们总是受气,别人家的奴才还跟着主人争脸面,我们命里就是陪着你挨打受骂的。”
“从今以后你要可怜可怜我们。”
宝玉笑道:
“好哥哥,别再觉得委屈了,我明天请你吃饭。”
李贵道:
“小祖宗,谁敢让你请!只求你能听进去一句话就行了。”
说完,二人来到贾母这里,秦钟已经等在那里,贾母正在和他说话。
二人见过面,辞了贾母。
宝玉忽然想起还没去告别黛玉,便忙去她房里告辞。
此时黛玉正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要上学,笑道:
“好!这一去,你可定要‘蟾宫折桂’了。”
“我不能送你了。”
宝玉道:
“好妹妹,等我放学后一起吃晚饭,还给你带胭脂膏子。”
说了一会儿,才准备离开。
黛玉忽然问:
“你怎么不去告别宝姐姐?”
宝玉笑而不答,和秦钟一起上学去了。
原来贾家的义学距离不远,只有一里之遥,是由始祖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照顾族中贫穷不能请私师的子弟,可以在这里学习。
凡是族中有官职的人,都要按职务的高低提供一定的银两,作为学费补贴。
这里特别挑选了年高有德的人担任学堂的管理,专门教导子弟。
宝玉和秦钟来到学堂后,相互见过礼,开始读书。
自此以后,他们每天一起进出,一同坐着一起走,关系越来越亲密。
贾母疼爱秦钟,常常让他留下来住几天,就像疼爱自己的重孙一样。
看到秦钟家里不富裕,贾母还送了他一些衣物等东西。
不到一个月,秦钟便完全适应了荣府的生活。
宝玉虽然有些不安分,依然随心所欲,因此形成了新的癖好,他私下对秦钟说:
“我们俩年纪一样,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就算是弟兄朋友好了。”
最初秦钟不愿意这样叫,后来宝玉坚持不懈,便称他为“兄弟”,或者用他的表字“鲸卿”,秦钟也只得随便应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