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王夫人见中秋已经过去,王熙凤的病比之前减轻了些,虽然还没有完全康复,但也能出入行走了。
于是王夫人仍旧让大夫每天来给王熙凤诊脉服药,大夫又开了丸药方子,要配调经养荣丸。
药方里需要二两上等的人参,王夫人去取的时候,翻找了半天,只在小匣子里找到了几枝像簪子那般粗细的人参。
王夫人看了不满意,让再去找找,结果又找出一大包人参须末。
王夫人生气地说:
“用不着的时候偏有,等真要用了,却怎么也找不着!
我整天说让你们查一查,把人参都归拢到一起,你们就是不听,随手乱放。
你们不知道这人参的好处,真要用的时候,花多少钱去买,买来的都比不上家里的这个好用呢!”
彩云说:
“想来是没有了,就剩下这些。
上次那边的太太来要了些去,太太您都给她了。”
王夫人说:
“不可能,你再仔细找找。”
彩云只好又去找,拿了几包药回来说:
“我们不认识这些药,请太太您自己看看。
除了这些就再没有人参了。”
王夫人打开一看,也都忘了这些是什么药,里面确实没有一枝人参。
于是王夫人一面派人去问王熙凤有没有,王熙凤回话说:
“只有些参膏。
芦须虽然有几枝,但也不是上好的,每天煎药还要用呢。”
王夫人听了,只好到邢夫人那里去问。
邢夫人说:
“因为上次没有了,才到你这里来找,早就用完了。”
王夫人没办法,只得亲自来向贾母请教。
贾母急忙叫鸳鸯取出以前剩下的人参,竟然还有一大包,都是手指头粗细的,于是称了二两给王夫人。
王夫人出来后,把人参交给周瑞家的拿去,让小厮送到医生家里;
又让把那几包认不出的药也带去,让医生辨认清楚,分别包好做上记号。
不一会儿,周瑞家的又拿了回来,说道:
“这几包药都分别包好了,也记上名字了。但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算出三十倍的价钱也买不到这样的了,只是存放的年代太久了。
这东西和别的不一样,不管多好的人参,只要过了一百年,自己就变成灰了。
如今这包虽然还没成灰,但已经成了朽烂的木头,没有药力了。
请太太收起来吧,不管粗细,好歹再换些新的才好。”
王夫人听了,低头沉默了半天,才说:
“这可没办法了,只好去买二两来。”
也没心思看那些药,只说:“都收起来吧。”接着对周瑞家的说:
“你去告诉外面的人,挑好的换二两来。
万一老太太问起来,你们就说用的是老太太的,别的就不要多说了。”
周瑞家的刚要去,宝钗当时在座,就笑着说:
“姨娘您先等一下。如今外面卖的人参都不好。
就算有一整枝的,他们也一定会截成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和均匀了好卖,不能只看粗细。
我们家铺子里常和参行有交易,现在我去跟我妈说,让哥哥托个伙计,去和参行商议说明,让他们兑二两没加工过的原枝好参来。
咱们不妨多花几两银子,总能买到好的。”
王夫人笑着说:
“还是你明白事理。那就麻烦你亲自走一趟了。”
于是宝钗去了,过了半天回来说:
“已经派人去了,晚上就会有回信。明天一早去配药也不迟。”
王夫人自然很高兴,就说:
“真是‘卖油的娘子水梳头’,自家一直有好的人参,也不知好坏地给了别人多少。
轮到自己用了,反倒要到处求人。”
说完长叹一声。
宝钗笑着说:
“这东西虽然值钱,但说到底不过是药,原本就应该救济众人、散给大家才是。
咱们和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人家不一样,得了好东西就藏着掖着。”
王夫人点头说:“这话很对。”
过了一会儿,宝钗走后,王夫人见屋里没有别人,就把周瑞家的叫来问:
“前几天园子里搜检的事情,可有什么结果?”
周瑞家的已经和王熙凤等人商议好了,就毫无隐瞒地把事情回禀给王夫人。
王夫人听了,既惊讶又生气,但又觉得为难,心想司棋是迎春的人,都是那边邢夫人的人,只好派人去回禀邢夫人。
周瑞家的说:
“前几天那边太太怪王善保家的多事,打了她几个嘴巴子,现在她也装病在家,不肯出头了。
况且司棋是她的外孙女,自己打了自己的脸,她也只好装作忘了,等日子久了事情平息了再说。
现在我们过去回禀,恐怕她又多心,倒像是咱们多事。
不如直接把司棋带过去,连赃物证据一起给那边太太看,不过是打一顿,配个人家,再给姑娘另挑个丫头,岂不是省事。
现在只是空口去告诉她,那边太太再推三阻四,又说‘既然这样,你太太就该处理,还来说什么’,岂不是反而耽搁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