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用部分
竹茹的药用部分是竹子茎秆的中间层。在采集时,选取生长 3 - 5 年的竹子,将其茎秆锯成段,然后用刀刮去外层青皮,再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或切成薄片,晾干后即为竹茹。这部分组织富含多种化学成分,是竹茹发挥药用功效的物质基础。
三、功效与作用
(一)清热化痰
竹茹性微寒,味甘,归肺、胃、心、胆经。其清热化痰的功效显着,对于肺热咳嗽、痰热壅盛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当外邪侵袭肺部,或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热内生,炼液为痰,出现咳嗽、咳痰黄稠等症状时,竹茹可清泻肺热,化解痰液,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现代研究表明,竹茹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和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同时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清热化痰的作用。
(二)除烦止呕
竹茹归胃经,能和胃降逆,对于胃热呕吐、呃逆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胃热炽盛,胃气上逆,可引发呕吐、恶心等不适。竹茹可清胃热,降胃气,使胃气恢复通降之常,从而达到止呕的目的。此外,竹茹还能除烦,对于心烦不眠等症状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这是因为其性寒清热,可清除体内的热邪,使心神安宁。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若热邪扰心,可导致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症状,竹茹的清热除烦作用有助于改善这些情况。
(三)凉血止血
竹茹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多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等。当体内血热,血液运行失常,溢出脉外时,竹茹可通过其凉血作用,使血液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其凉血止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液凝固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因素有关,但具体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使用方法
(一)内服
煎汤
- 治疗肺热咳嗽:取竹茹 6 - 10 克,与适量的水一起放入砂锅中,浸泡 30 分钟后,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煎煮 20 -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 2 - 3 次温服。可根据病情加入其他清热化痰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等,以增强疗效。
- 缓解胃热呕吐:竹茹 9 克,生姜 3 片,加水煎煮成汤剂。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与竹茹配伍,既能清胃热,又能和胃止呕,对于胃热呕吐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日一剂,分 2 - 3 次服用。
泡茶
- 日常清热除烦:取竹茹 3 - 5 克,用开水冲泡,加盖焖泡 5 - 10 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至味淡。适合在炎热天气或身体有轻微热象时饮用,有助于清热除烦,缓解燥热不适。
- 调理心烦失眠:竹茹 5 克,搭配适量的酸枣仁、百合,用开水冲泡代茶饮。酸枣仁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百合能润肺清心,三者合用,对于因热扰心神引起的心烦失眠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制丸
- 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将竹茹、黄连、半夏、陈皮等药物按一定比例研磨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制成药丸。一般每丸重约 6 - 9 克,每次服用 1 - 2 丸,每日 2 - 3 次。该药丸可清热化痰,和中安神,适用于痰热内扰所致的失眠多梦、胸闷脘痞等症状。
- 调理慢性咳嗽:把竹茹与浙贝母、杏仁、茯苓等药物制成蜜丸。竹茹清热化痰,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杏仁止咳平喘,茯苓健脾利湿化痰。制成丸剂后,便于长期服用,对于慢性咳嗽、咳痰不爽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二)外用
敷贴
- 治疗乳痈初起:将新鲜的竹茹适量,洗净后捣烂如泥,直接敷于患处,用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 - 2 次。竹茹具有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缓解乳痈初起时的红肿热痛症状。同时,可配合内服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中药,以增强疗效。
- 缓解牙龈肿痛:把竹茹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蜂蜜调成糊状,敷于牙龈肿痛处。竹茹的清热作用可减轻牙龈的炎症,缓解疼痛。每天敷 2 - 3 次,一般连用 3 - 5 天可见效。
清洗
- 治疗痔疮肿痛:竹茹 30 克,槐花 20 克,地榆 20 克,加水适量,煎煮 15 - 20 分钟,去渣取汁。将药汁倒入盆中,先利用热气熏蒸肛门部位,待水温适宜后,再坐浴 15 - 20 分钟,每日 1 - 2 次。竹茹、槐花、地榆均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通过熏洗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减轻痔疮的肿痛和出血症状。
- 改善皮肤瘙痒:对于因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取竹茹 50 克,黄柏 30 克,苦参 30 克,加水煎煮后,用此药汁熏洗瘙痒部位,每日 1 - 2 次。竹茹清热利湿,黄柏、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三者合用,可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症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