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子,作为一味在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药材,拥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和丰富的药用价值。其以独特的药理作用,在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别名的多样称谓到产地的广泛分布。
一、牵牛花子的作用
牵牛花子味苦、性寒,有毒性,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下、逐水、去积、杀虫等多种功效。在传统医学中,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等病症。其泻下作用较强,能够刺激肠道,增加肠道蠕动,使积滞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通利二便的效果。对于水湿停滞所致的水肿胀满,牵牛花子可通过逐水的功效,使体内多余的水液排出,减轻水肿症状。在治疗痰饮积聚、气逆喘咳方面,牵牛花子能够降气化痰,使肺气得以宣降,缓解咳喘症状。此外,牵牛花子的杀虫作用可用于治疗蛔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驱除虫体,消除虫积腹痛。
二、中药别名描述
牵牛花子的别名众多,常见的有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子等。“黑丑”是指颜色较深的成熟种子,其外皮呈黑色或黑褐色;“白丑”则是颜色较浅的种子,外皮多为黄白色或灰白色。“二丑”则是将黑丑和白丑混合的统称,在实际应用中,二者常被一同使用,功效基本相同。“喇叭花子”这个别名形象地描绘了牵牛花的花朵形状,因为牵牛花子来源于牵牛花的种子,故而得名。这些别名在不同的地区和医药典籍中被广泛使用,丰富了牵牛花子的称谓体系。
三、生长产地分布
牵牛花子适应性较强,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分布。在中国,它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牵牛花子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中,常见于路边、田野、山坡、荒地等地方。它对土壤的要求不高,但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更为茂盛。由于其生长习性较为粗放,易于繁殖和生长,因此在各地都能自然生长或人工栽培。
四、形态与特征
牵牛花为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茎细长,多分枝,被短柔毛。叶子互生,呈宽卵形或近圆形,通常3裂,偶尔5裂,基部心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花朵腋生,单一或2-3朵着生于花序梗顶端,花冠呈漏斗状,颜色多样,有蓝紫色、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等,形状酷似喇叭,故而得名喇叭花。果实为蒴果,近球形,成熟时开裂,内含多粒种子。牵牛花子呈卵形,略具三棱,长约6-8毫米,宽约3-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有一条浅纵沟,腹面棱线的下端有一点状种脐,微凹。质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叶,微显油性。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
五、药用的哪些部分
牵牛花子的药用部分主要是其成熟的种子。在秋季果实成熟、果壳未开裂时,及时采收果实,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即可得到可供药用的牵牛花子。种子在采收后需要妥善保存,放置于干燥通风处,防止受潮、发霉和虫蛀,以保证其质量和药效。
六、附方功效与作用及使用方法
1. 牵牛子散(《圣济总录》)
- 组成:牵牛子(炒)、木香各等份。
- 功效与作用:行气利水,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
-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6克,空腹时用生姜汤送服。每日1-2次。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以水肿明显减轻、小便通畅为一个疗程,约7-10天。
2. 禹功散(《儒门事亲》)
- 组成:黑牵牛(头末)120克,茴香(炒)30克。
- 功效与作用:行气逐水,主治水疝,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 使用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每次服用3-9克,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服。每日1次。疗程以阴囊肿胀消退、大小便恢复正常为标准,大约需要10-15天。
3. 三花神佑丸(《宜明论方》)
- 组成:甘遂、大戟、芫花(醋拌湿,炒)各13克,牵牛子120克,大黄60克,轻粉3克。
- 功效与作用:峻下逐水,主治水肿实证,二便不利,形气俱实者。
- 使用方法:将上述药材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初服5丸,每日3次,以温开水送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可逐渐增加剂量,但每次最多不超过10丸。疗程根据水肿消退情况而定,一般为10-20天。
4. 牵牛子丸(《太平圣惠方》)
- 组成:牵牛子(微炒)、木香、槟榔、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30克。
- 功效与作用:行气导滞,消积通便,主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
- 使用方法:将药材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20-30丸,饭后用生姜汤送服。每日2次。疗程以脘腹胀满消失、大便通畅为度,约5-7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