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贵州、福建、山东等地,也有太子参的种植。贵州的太子参主要分布在施秉、黄平、岑巩等地,当地的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气候,造就了太子参独特的品质。福建的太子参多产于柘荣等地,其生长环境优越,产出的太子参同样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山东的太子参则在部分山区有种植,适应了当地的温带季风气候。
二、形态与特征
太子参植株较为矮小,一般高度在15 - 20厘米左右。它的茎直立,纤细而柔软,上部有分枝,表面光滑无毛。叶片呈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 - 5厘米,宽1 - 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呈长柄状,全缘,两面无毛,叶片质地较薄,呈绿色,在阳光下略显透明。
太子参的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闭锁花,生于茎下部叶腋,较小,花梗细,长1 - 2厘米,花被片4,白色,呈倒卵形,雄蕊通常2,着生于花被片基部,花柱短,柱头3裂。另一种是正常花,生于茎顶或上部叶腋,花较大,花梗长,可达4 - 6厘米,花被片5,白色,呈长圆形或披针形,雄蕊5,花柱3,柱头头状。花期一般在4 - 5月,花朵小巧玲珑,在草丛中显得格外清新。
太子参的果实为蒴果,呈宽卵形,长约4毫米,具宿存花柱,内含多数种子。种子呈扁圆形,褐色,表面有疣状突起。果期在5 - 6月。
其根部是主要的药用部位,块根呈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 - 6厘米,直径0.2 - 0.6厘米。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或类白色,有粉性。
三、药用的部分
太子参主要以干燥块根入药。在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经过炮制加工后的太子参,便于储存和使用,其药用价值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四、附方功效与作用举例及使用方法
太子参粥
- 组成:太子参1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 功效与作用:具有益气健脾、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津伤口渴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太子参洗净,切成小段,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水,煎取药汁,去渣。粳米淘净,放入锅中,加入太子参药汁及适量清水,煮至粥熟,加入冰糖调味,早晚分食。
太子参黄芪汤
- 组成:太子参20克,黄芪15克,红枣10枚。
- 功效与作用:能补气养血、健脾益肺。对于气血不足、面色萎黄、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有较好疗效。
- 使用方法:将太子参、黄芪、红枣洗净,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 - 4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1剂。
太子参麦冬汤
- 组成: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口渴多饮、气短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1 - 2剂。
太子参百合汤
- 组成:太子参12克,百合15克,银耳10克。
- 功效与作用: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肺燥咳嗽、干咳少痰、心烦失眠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银耳泡发,撕成小朵,与太子参、百合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炖煮至银耳软烂,汤汁浓稠,分2 - 3次服用。
太子参枸杞茶
- 组成:太子参10克,枸杞10克。
- 功效与作用:滋补肝肾、明目。常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太子参、枸杞放入杯中,用开水冲泡,焖泡10 - 15分钟,代茶饮,可反复冲泡。
太子参山药汤
- 组成:太子参15克,山药30克,鸡内金6克。
- 功效与作用:健脾益胃、消食化积。适用于脾胃虚弱、食积不化、食欲不振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 - 4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1剂。
太子参茯苓汤
- 组成:太子参12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
- 功效与作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肿胀满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分2 - 3次服用。
太子参石斛汤
- 组成:太子参10克,石斛12克,玉竹10克。
- 功效与作用: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阴虚燥热、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等症状。
- 使用方法:将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取汁饮用,每日1 - 2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