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小卖部老板更精明,给常年赊账的光棍记账时,本子上的数字总带着零头;给在外打工回来的年轻人算钱,一分一厘都算得清楚,还会搭句“城里挣钱也难”。
村里的红白喜事,“菜碟”分得像节气一样准。办丧事时,对来吊唁的外村亲戚,要安排族里长辈陪着说话;对帮忙抬棺材的本家,递根烟让瓶酒就行,不用客套。吃席时,主桌留给当官的和远亲,流水席上坐的都是街坊,可端上来的肘子一样大,馒头一样暄。
最有意思的是说媒,给村主任的侄女介绍对象,要先打听对方家里有几套房;给残疾的傻柱说亲,只看姑娘是否勤快能过日子。媒人从不觉得不公,只说“啥人配啥锅,日子才能过安稳”。
更值得警惕的是看人下菜带来的自我设限。总被冷遇的人可能渐渐封闭自己,觉得“再努力也没用”;习惯被优待的人可能变得傲慢,忘了尊重为何物。
其实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里被“区别对待”过:在上级面前你是下属,在实习生面前你是前辈;买东西时可能被轻视,消费时又可能被奉承。这些身份的转换提醒我们,所谓的“高低贵贱”不过是特定场景的临时标签,就像菜市场的菜,早上刚摆出来时水灵,傍晚打折时也新鲜,本质从未改变。
说到底,看人下菜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也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清现实的复杂,也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成熟不是迎合这种规则,也不是愤世嫉俗地抗拒,而是在看清每个人都在被“分类”的同时,依然能看到标签之下的真实人性。
喜欢直击人性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直击人性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