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您给个意见?”山瑚请示。
“没意见。很完美。”我脑海里回溯了一遍整个攻防布局。
至少,纸上谈兵很完美。
不过......我盯着“部署警力”一栏,陷入了沉思。
这一栏应该是齐师傅亲自操刀的。但我注意到,警力部署与预估敌人数量,居然是一个明显的反比例。
也就是说,预估敌人有50人,部署的警力就比较少,但如果预估敌人只有10人,部署的警力反而比较多。
最终,当预估敌人只剩1人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全员都要上。
这......不太合逻辑吧?
山瑚不愧是我的心腹。只看一眼我的神态,就明白我在疑惑什么,并立刻替我问了齐师傅:
“齐领导,我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您看看,部署警力这一栏是不是升降序的格式弄反了?”
“为什么敌人这么多,部署警力却这么少;反之,敌人只有一个,却要部署上全部的警力呢?”
齐师傅想了想,捋着下巴的胡茬说:“这个部署原因,倒也算机密,我不太方便讲......”
他话音刚落,他背后就响起一片不满的嗡嗡声。
有的同志可能错误认为,国安工作太过谨慎小心了,搞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明明如今世道太平,哪有那么多间谍,那么多叛国贼让他们抓呢?天天这也是机密,那也是机密,一点儿也不敞亮!
这就是轻敌心理。不仅对国内外形势理解不深,还自以为是,麻痹大意。
“安静。齐领导还在讲话。”我提高嗓音,冷冽目光横扫向后。
嘤嗡作响的杂声这才消失。
“那,不如这样吧,我给大伙讲个不涉密的小故事。至于怎么理解,就看你们自己了。”齐师傅主动给个台阶,反问在场人,“各位,听过‘辛格电台’吗?”
辛格电台?
这是什么感情类节目吗?
众人面面相觑。
齐师傅进一步解释:“辛格电台是一种潜伏电台。它有一个特点——整个电台的实际操控者只有一个人。而仅凭这一人,就可以同时完成搜集情报、破译情报、向境外收送情报等各项任务。”
“当年新中国成立不久,出现了全国第一个辛格电台案,幕后间谍在京被捕,家里却没有搜出设备。部里赶到现场,把整个屋子巡视一遍,见一个不起眼的位置贴着一小幅《千里江山图》。推开图,才搜出了那个电台和其他犯罪证据。间谍们本来计划要把这些东西全都销毁呢。好险,就差几分钟。”齐师傅绘声绘色地描述道。
有人质疑道:“这是上世纪的国家大案子吧?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怕不是瞎编的。”
“惭愧,家里长辈是当年部里主办人。”齐轻描淡写地冒出一句。吓得那人立刻闭嘴,不敢多言。
“您的意思是,正因为‘辛格电台’的幕后操控者只有一个人,目标小,所以更不容易暴露,更容易隐蔽和转移?”我问。
这种辛格电台的操控者一旦察觉情况不对,就会毫不犹豫地抱着电台迅速转移。更要命的是,就算他真被逼上绝境,他也能带着所有珍贵的情报,轻松完成自毁。没有人能撬开死人的嘴,我们也审问不出什么东西。”
“自毁?”
“是啊,你们想想看,假如敌人组建一个大型潜伏电台,被发现了,组建者或许能鼓起勇气自毁,但同时,他也要劝说帮他搜集情报的工作人员、帮他收发情报的工作人员、帮他破译电报的工作人员等等,他手底下所有人,必须陪他一起自毁,否则事情就会败露。哎,人都有贪生怕死之心,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齐话锋一转,说,“但是,如果现在所有情报都在一个敌人手中掌握着。那他只需要毁灭自己就行了。他的所有秘密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我差不多明白了:“您说的这种辛格电台,倒是和‘独狼’类型的犯罪分子,很像。”
“独狼”类型的犯罪分子,顾名思义,他们总像一匹孤狼,喜欢独自行动,完全不受任何机构、组织的控制。
独狼们往往孤身一人,了无牵挂,也不按常理出牌。一时兴起,就要去“干大事”,危害社会。
独狼们全凭自己的好恶行事,毫无顾忌。盗墓团伙还要定期给支锅上供呢,但是一个小偷爱偷多少偷多少,被警察抓起来之前,他不必把钱分给任何老大。
独狼们选择目标也更加随机。今天看穿鞋的不顺眼,明天看光脚的不顺眼,后天看没有手脚的人,也不顺眼。所有人都可能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这就是为什么“独狼”更危险,因为他们具有太多不确定性。
这也绕回了我们之前的话题。为什么1个间谍可能比50个间谍更危险。因为50个间谍只为抢走国宝文物,而1个间谍却只想要我的命。
“如果那间谍真是一个‘独狼’间谍,那事情确实很难办。”齐摇摇头,“就算你是秦始皇,你也没办法跟一个荆轲坐下来好好谈谈。因为他来见你,就是为了刺杀你的。除此之外,无欲无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