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三潮”,是指买卖双方在验货前需对三轮暗语,错一字即视为警方卧底。
不过,这古话暗语发展至今,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一连串讲下来,听着朗朗上口,头头是道,但其实不一定有多大的逻辑性。但是,前句说什么,后句该接什么,该发什么音,大家心里也是心知肚明。对暗语对到最后,可能双方来往过招,三十轮也有了,依然乐此不疲。
“过三浪”,字面意思,买卖双方同船过浪,又能细分为“浪里看形”、“浪尖听声”、“浪底验纹”三个步骤。买家务必按规矩,在风口浪尖的特定的位置完成这三个特定的步骤。
不过,无风不起浪,风云要看天气。同样也不一定生搬硬套。比如连续好几天风平浪静,船就根本没地方过三浪,哪能跟老天爷生气去,但人间这买卖还是要做。所以,“过三浪”也慢慢演变了卖家对买家进行的三番考验。比如第一浪是鉴定货物的真伪,第二浪是测试买家的胆识或诚意,第三浪是验证买家的背景或实力。
等“最后一浪”结束,还要“看三光”。这一环节最特殊。因为这“三光”倒与文物无关,主要是买卖双方在船上挂“三盏灯”——红灯笼挂船头,白灯笼镇船尾,青灯笼照海路。红灯笼照的是墓里血光,白灯笼引的是亡人魂幡,青灯笼最凶,那是给巡海夜叉引路。买家挂出红灯笼,代表认出是真货,有购买意愿;卖家挂出白灯笼,代表同意出手。但只要有一方挂出青灯笼,那就没得谈了,交易到此为止。
我不是历史文化专家,也不知道西海这一套古玩买卖规矩是什么时候发展来的,但我之前琢磨这些环节,倒发现他挺全面的。为什么呢?您综合以上内容看看——“望三潮”考的是江湖辈分,“过三浪”验的是眼力深浅,“看三光”赌的是身家性命。可以说,囊括了一个合格的古董商自身该具备的所有素质。当然,这种人合格,但他们不一定合法。
真要我操作,我还是有点心里发怵。因为大海上风浪无情,人却比这无情的浪更可怕。记得之前就有卧底警察“望三潮”对好暗号,“过三浪”验过宝贝,却偏偏在“看三光”时漏了怯,口鼻被灌进水泥,当场沉了海。
没等我打定主意,三艘挂青帆的船已经从礁石后面转出来了。船头站着几个精瘦汉子,他们盯着齐朝暮脖颈的金链子,似乎在判断这位自称是四九城来的古董老板,到底有几分实力,几分真假。
领头那个见着我们,就扯着嗓子喊黑话:“天光地光水光光,敢问客从何处降?”
这是“望三潮的开场白。据说也是流传三百年的《潮书》开篇,相传是郑和船队里某个倒斗人所作。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开场白并不固定,而且花样繁多。不只是什么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么简单。就比如今天我们碰上的这句,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开放性答案”。买家听到这句话,不仅要能完美对出暗号,还要对自己的来历进行简单介绍,力争与暗号合契为一。
我有些担心,暗暗朝海滩后面埋伏的狙击手位置抛去一个眼神。示意他们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毫不犹豫的扣动扳机。
狙击手兄弟们用反光代表“收到”。
齐朝暮却毫不怯场,抄起桨往船帮上一拍,震得浪花四溅:“一潮风平二潮涌,三潮捧出龙王瓮!——老子是皇城根儿飘来的云,什刹海里养的龙!”
好吧,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大浪涌动。二人的对答越来越快:
“铁锚沉沙三丈三。”
“渔网捞月上九竿。”
“浪打礁石分八面?”
“货走阴阳半边天。”
他俩说着说着,语速也越来越快,就跟上瘾了一样,在场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听着这一切。我也不例外,但我还是心存警惕,我知道自己依然在备考的席位上,不能放松。
果然,纹身汉子突然抽刀,刀尖直接转向我:“后生仔,你接这句——浪里白条不是鱼?”
我冷笑:“海底沉银才是金。”
渔排随着浪头起伏,纹身汉子每问一句就逼近半步。当第一句暗语出来,他的砍刀已经抵住齐朝暮的喉结。等到三十句暗语对完,他的砍刀离我们也越来越远,只不过我注意到师傅攥紧的手掌越来越用力,我的衬衫也已经湿漉漉贴在后背。
那汉子脸色稍缓,却又突然甩出根拴着铜铃的麻绳:“按规矩,过三浪!——第一浪,浪里看形!”
不是开玩笑吗?我心想。今天风浪小,这一出,过三浪的大戏怕是唱不了。
但齐朝暮依然跟没事人一样。我眼看着师傅单手接住麻绳,绳上铃铛在他腕上叮当乱响。第一浪打来时,他手腕一抖,铜铃在浪尖炸响;第二浪涌到最高处,清脆铃声转成闷响;待到第三浪退回深海,余韵竟带着嗡嗡颤音。
“形如覆舟,声似龙吟,纹比星斗——好个春秋提梁卣!”齐朝暮甩绳回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