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当为传世佳作!”
苏轼品读完全词,感慨万千地说道。
这辛弃疾的词,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和他不分伯仲。
估计也只有他的《念奴娇》和《水调歌头》能和对方打一打了。
后世之人想写出能够超越这几首的词,基本上不可能了!
“辛弃疾文韬武略兼备,既能横刀立马为国效力,又能提笔写下传世佳作,吾佩服之极!”
李白醉意朦胧地看着天幕,心中升起万丈豪情,很是钦佩地说道。
辛弃疾的年龄虽然比他小了很多,但是他非常佩服对方。
这才是文人的楷模,这才是千古人杰!
【“词中之龙”是后世对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至高赞誉。】
【这一称号不仅因其词风豪迈雄浑、气象万千,更因其人生经历与家国情怀的壮阔,完美契合了“龙”这一中华文化中至刚至伟的意象。】
【龙,象征翱翔天际的磅礴之力,辛弃疾的词作以“壮声英概”着称。】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雄浑笔触,将金戈铁马的战场意象与悲怆的壮志未酬熔铸一体,展现出其他词人难以企及的时空张力。】
“朕乃真龙天子,也不得不承认,辛弃疾有这个资格被称为词中之龙!”
汉武帝刘彻深吸了一口气,沉声缓缓说道。
辛弃疾的一生,让他既感动又惋惜。
若是对方生在汉朝,岂会如此蹉跎一生,郁郁而终?
辛弃疾必然会成为和卫青、霍去病一个级别的千古名将!
【龙的形态瞬息万变,辛词亦打破传统词体界限。】
【既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沉郁顿挫,以历史典故叠印现实忧思。又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清新婉约,以田园风光抒写生命哲思。】
【这种风格的多元性恰如龙游四海,无迹可循却浑然天成。】
“词中之龙这个称呼,辛弃疾倒也合适!”
唐太宗李世民背负双手站在天幕下,点了点头说道。
若是其他诗人或者词人敢用这个龙称号,必然会被当朝皇帝所不允许的。
龙,自古以来只能是皇帝专用,太子都不行!
可是辛弃疾,他配得上此殊荣!
【龙能潜于深渊、腾于云霄,辛词在豪放之外更具深沉的历史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孤愤,《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悲凉,皆展现了他对时代命运与个人价值的深刻叩问。】
“竟还有如此厉害的两首词?”
“这辛弃疾相比苏东坡,亦是不遑多让啊!”
王安石看到这里,心中震惊不已,惊声说道。
若论对苏轼的了解,没几个人比得上王安石。
两人亦敌亦友,相处了几十年,可以说是彼此之间了解颇深。
苏轼的词是什么水平,王安石可是深有体会,那真可谓是前无古人!
而辛弃疾出现后,他可以说一句“后有来者”了!
【辛弃疾的词彻底打破“词为艳科”的窠臼,将经史子集、民间俚语、军事术语皆纳入词中。】
【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以“将军百战身名裂”开篇,通篇用典如史笔纵横,梁启超评其“前身诸葛,来生岳飞”。】
“岳飞,辛弃疾……”
“是我大宋亏欠了你们啊!”
宋太祖赵匡胤虎目含泪,心中悲痛万分,一字一句地沉声说道。
如此贤臣良将,竟然一个被诬陷而死,一个被排挤出朝堂郁郁而终。
这个结果让他心中愧疚不已,恨得穿越到南宋,来弥补这个遗憾。
他决定了,就算是豁出这张老脸,也要帮助岳飞和辛弃疾!
南宋皇帝和群臣,若是连他这个太祖的话都不听,那可算是真完蛋了!
【辛弃疾以词为剑、以血为墨,将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交织成一部悲壮的英雄史诗。】
【正如龙既是神话生灵又是文化基因的载体,“词中之龙”的称号不仅是对辛弃疾文学成就的礼赞,更是中华文明刚健有为精神的诗意凝结。】
“是啊!我华夏民族始终屹立不倒,不正是因为心中那份傲骨和几千年不间断的文化传承么?”
明成祖朱棣站起身来,感慨万千地说道。
大明能够驱逐鞑虏,再造华夏,正是因为大家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祖先是谁。
经历了元朝黑暗的百年,人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
【辛弃疾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其艺术成就和精神境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词不仅开创了豪放词的新境界,更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复杂的人生况味和独特的艺术创新,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丰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