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甘草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孕妇不应服用。
5.甘草可能与华法林、紫杉醇、顺铂、皮质类固醇、雌激素等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
传统医学功效
1.补脾益气:可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常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等补气健脾药同用,如四君子汤;也可用于心气不足、气虚血少引起的心动悸、脉律不齐,常与人参、阿胶、桂枝等配伍,以补益中气而生血复脉,通利经脉而止心悸怔忡。
2.润肺止咳:性味平和,肺寒、肺热所致的咳嗽气喘均可配伍应用。如配伍麻黄、杏仁组成三拗汤,可治风寒犯肺导致的喘咳;配伍麻黄、杏仁、生石膏组成麻杏石甘汤,可治肺热导致的喘咳。从现代药理分析,甘草能作用于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性刺激,起到抗炎抗过敏、镇咳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黏膜分泌黏液,使痰容易咳出。
3.清热解毒:有良好的解毒功效,可用于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等情况。如配伍桔梗,可治咽喉肿痛;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可治痈肿疮毒。用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以及农药中毒时,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以加强疗效。
4.缓急止痛:常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如配伍桂枝、芍药、饴糖等组成小建中汤,可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急作痛;配伍芍药,可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导致的四肢拘挛作痛或挛急不伸。
5.调和药性:能缓和药性、调和百药。与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的药同用,可缓和其热性,以防伤害阴血;与石膏、知母等太过寒凉的药物同用,能缓和其寒性,以防伤胃;与大黄、芒硝等泻下力量过猛的药物同用,能缓和其泻下作用,使泻下而不伤正气;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等补益的药物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热药寒药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
现代医学功效
1.抗炎和抗过敏: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具有抗炎和抗过敏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
2.免疫调节:甘草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
3.抗肿瘤:研究发现甘草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能对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4.抗氧化: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衰老。
5.保护神经:甘草对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6.降糖降脂:甘草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对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7.抗溃疡:甘草能够促进胃部黏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可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8.解毒作用:甘草对多种毒素有解毒作用,可用于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的辅助治疗。
《甘草的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1.土壤选择:甘草适宜种植在地下水位1.5米以下、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大于2米)、无板结层、pH值在8左右、灌溉便利的沙质土壤中。翻地最好在秋季进行,若来不及秋翻,春翻也可,但要保证土壤墒情,打碎坷垃、整平地面。
2.整地施肥:种植前需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千克、磷酸二铵18-20千克,然后深翻40厘米,耙细整平,做成1-2米宽的畦或根据需要起垄。
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1.种子处理:甘草种子外皮有胶质,不易吸水,播前需进行处理。可将种子用40℃-50℃温水浸泡3天左右,期间经常换水,使种子充分吸胀;也可用电动碾米机碾磨,或按1千克种子加80%的浓硫酸30毫升进行拌种,在20℃温度下闷种7小时,然后用清水多次冲洗后晾干备用。
2.播种时间:春播在谷雨前后,秋播在立秋至白露间,以秋播为好。
3.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20-30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3厘米,稍加压实、浇水,上面盖草帘保持湿润,发芽后去掉;穴播按株行距30厘米×15厘米开穴,每穴播5-10粒种子,覆土2-3厘米,播后浇水。每亩播种量2-2.5千克。
2.根茎繁殖:选择生长多年、根部不定芽多的植株,于春季或秋季挖出,粗根入药,细根茎剪成15厘米左右的小段,每段有1-2个芽,按行距60-100厘米开15厘米深的沟,将根茎按株距15厘米顺沟平放,覆土压实。
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当甘草秧苗长到15厘米高时进行间苗,株距15厘米,每亩保苗约2万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