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功效
1.温经止血:可用于因寒凝导致的出血,如女性的宫寒、崩漏等,也可用于治疗吐血、衄血等症状。
2.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血瘀导致的疼痛,如因寒冷导致的痛经、腹痛等,还可缓解风湿痹痛、胃脘冷痛等。
3.祛湿止痒:可用于湿邪瘀积在体表引起的皮肤瘙痒,以及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4.祛痰止咳:可用于病毒、细菌导致的咳嗽和痰液增多。
5.安胎:可用于治疗胎动不安、妊娠下血等症状。
食用功效
1.温经散寒:适用于虚寒性痛经、崩漏及胎动不安的妇女,以及肾阳虚衰型老年腹泻等。
2.补中益气:可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
3.活血通络:可用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症状。
外用功效
1.艾灸:通过艾绒制成的灸材点燃后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可起到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适用于受寒、虚脱等人群,但局部皮肤存在皮损者禁用。
2.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寒止痛,改善下肢和足部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还可用于治疗皮肤问题,如湿疹引起的渗出、皮肤瘙痒等,但需注意泡脚次数不能过于频繁,每次时间不能过长。
3.熏洗:用艾叶煮水后进行熏洗,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疹、疥癣等皮肤病,也可用于预防春夏季节身上长疖疮生痱子等。
4.做药枕:可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如缓解颈部疼痛、改善睡眠等。
其他功效
1.驱蚊蝇、虫蚁:艾叶茎、叶含有的挥发芳香油可产生独特芳香,具有驱蚊蝇、虫蚁的作用,还可净化空气。
2.抗菌抗病毒:艾叶中的挥发油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可用于室内熏艾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等。
《艾叶种植技术如下》
选地整地
1.环境要求:选择灌溉水条件良好、周边无污染源的地块确保土壤和水源未受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2.土壤条件:适宜种植在土壤疏松、光照充足的地方。种植前需进行深耕,耕深30-40厘米,清除杂草和石块,施足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厩肥、饼肥等,用量视土壤肥力而定,一般每667平方米使用腐熟农家肥1000-3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100-200千克。
3.作畦:根据地形和土壤性质确定畦面宽度,平地、粘性土壤或水分较充足地块的畦宽度宜较窄,坡地、沙壤土或较干燥地块的畦面宜较宽,前者畦宽范围1-2米,后者畦宽范围2-5米;畦高20-30厘米,畦面成水平或略成龟背形,畦间距25-35厘米。同时在地块四周开好围沟,便于排水或灌溉。
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2月下旬至3月中旬,将上一年采集于健壮、无病虫害的艾草植株上的干燥成熟种子,按每667平方米1-1.5千克的用量与细土混匀后,均匀撒于整地后松软的土面上,再薄薄撒一层细土,并适量洒水保湿。待艾苗生出并长高至8-15厘米时移栽。
2.根茎繁殖: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根茎萌发新芽之前,挖起种蔸,剔除杂草根,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未发黑老化的根茎,按深度8-12厘米、行距25-35厘米,将根茎连续纵向平放于种植沟内,覆土,浇透水;穴栽时可将1-3根长约10厘米的根茎小段放入穴内,间距20-30厘米,覆土压实,浇透水。栽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确定,较瘠薄、干燥的地块可适度密植,以根茎重量计,每667平方米宜用40-60千克;较肥沃、水分较充足的地块,每667平方米宜用60-80千克。根茎挖起后若不能及时栽植,应放置阴凉处,用麻布、草垫等覆盖保湿保存,在5天内栽植完毕。
3.分株繁殖: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当根茎生出的幼苗高8-15厘米时,选取健壮、无病虫害的母株,从茎基周边挖取带根茎的单株幼苗,存放于阴湿处,按行距25-35厘米、株距20-30厘米(干燥瘠薄地块可适度密植)进行移栽。移栽前若种苗较高时,应切去幼茎上半部,移栽后覆土压实。宜在雨后土壤潮湿时移栽,若晴天移栽应浇透水。
种植时间
1.种子繁殖: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播种。
2.根茎繁殖:可在每年的11月份进行。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栽种后的苗期及植株生长过程中,视杂草生长情况,及时进行人工拔除,必要时在封行前应进行一次中耕除草;生长期对菟丝子及可能混生的蒿类植物,要尽早人工拔除,具有地下根茎的应挖除挖尽根茎。收获2茬或3茬时,在前茬采割后5-6天内结合追施肥料进行中耕除草,中耕深度8-10厘米,及时运走或集中深埋除去的杂草。种植一年以上的地块,在每茬的苗期应及早进行人工除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