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切记不宜生吃,因为山药中含有一定的毒素,生吃容易引发中毒。
《薯蓣的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1.选地: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轻壤土,以表层为壤土、下层为沙壤土为最适宜。土体至少1m~1.2m土层内不能有粘土、土沙粒等夹层,否则会影响块茎的外观,对品质也有影响。pH值7.2~7.7,忌盐碱和粘土地,若土壤为酸性,易生支根和根瘤,过碱,其根部不能充分向下生长,影响产量和质量。地下水位在1.0m以下。
2.整地:挖沟应该在冬前农闲季节进行,冬前或初春按每间隔100cm,挖南北行向的种植沟一条,沟宽25cm~30cm,沟深80cm~120cm,进行冬耕晒垡。
繁殖方法
1.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龙头。头年冬季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会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
2.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山药地上茎叶将要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应注意鼠害,通气以免发酵腐烂。用零余子繁殖须经一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栽植
1.栽植时期:一般在5cm地温稳定在10℃时进行栽植。
2.药剂浸种:山药栽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泡5min,捞出晾干,当断面向内收缩干裂,表皮呈灰绿色即可播种,也可放入小拱棚沙埋催芽,温度控制在25℃左右,当芽长1cm~2.5cm时,将温度降低至15℃~18℃,炼苗5d~7d后定植。
3.开种植沟:在深松沟上起垄,行距100cm,垄高30cm~35cm。
4.密度:每垄栽一行,株距25cm~30cm,每666.7m2种植2300株~2700株,株距依当地种植习惯确定,肥沃地块宜稀,瘠薄地块宜密。栽植时栽子按大小分级,大栽子宜稀植,小栽子宜密植。
5.摆种:在垄顶中间开10cm深的浅沟,将山药栽子按确定的株距顺向摆放在沟中央。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山药出苗后,天气渐暖,杂草生长很快,每次浇水或雨后应及时中耕除草、松土,一般进行3次。初期松土浅锄,以后逐渐深锄,生长后期也应浅锄,避免损伤植株。
2.施肥方法:山药喜肥,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施晚了幼苗生长迟缓,追肥一般不少于2~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进行条施,每亩约用人粪尿1500~2000千克,或施饼肥50~75千克;第2次约在7月底至8月初,每亩施人粪尿2000~2500千克或施厩肥撒播于根旁。
3.设立支架:当幼苗长到17~20厘米时,用竹竿、树条等物在每株旁插一条,搭成人字形支架,让植株蔓茎绕上支柱,以利通风透光;不设支架的,蔓茎伏地丛生,遇阴雨易枯黄或发生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
1.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枯萎病等,可采用轮作换茬、间作套种、清除病残体、疏通沟系、扩大行距等农业措施避免或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初期可交替使用咪鲜胺、苯甲·嘧菌酯等药剂。
2.虫害:主要有蛴螬、斜纹夜蛾、红蜘蛛、叶蜂、绿盲蝽、蚜虫、地老虎等,推荐采用水旱轮作、清除越冬虫源等农业措施,交替使用灭幼脲、辛硫磷、噻虫嗪等药剂,因地制宜应用黄蓝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措施。
采收与贮藏
1.采收:根据品种属性和市场行情分批有序收获。北方山药一般在霜降前后开始采挖,南方山药早熟品种一般8月上旬至9月下旬采挖,山薯、参薯一般10月下旬采挖。
2.贮藏:选择外形标准、颜色纯正,外观无病斑、虫伤或机械损伤的完整山药,放入地窖或冷库科学贮藏,切忌雨后入库。库内地面铺一层细沙或秸秆,将山药首尾一致逐层摆放。一般北方山药库温保持3~5℃,南方山药库温保持12~15℃,相对湿度保持60%~75%,适当通风换气。
《薯蓣的收购价格参考》
国内市场
1.河北安国药市、安徽亳州药市:2021年,这两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有收购薯蓣的业务,当时中药普遍涨价30%,但具体薯蓣的收购价格未明确提及。
2.四川宣汉县: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好,有多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事中药材收购,薯蓣作为常见草本药材,会被收购后销往河南、广西、安徽、重庆、成都等地的大中型制药厂或中药材批发市场,但具体收购价格也未公布。
3.河南焦作:焦作是“四大怀药”的产地,其中怀山药就是薯蓣的一种。2011年,焦作市怀山药种植面积达亩,铁棍山药亩,种植面积较前一年翻了一番。当时,铁棍山药平均亩产达到了900公斤,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价格也相对较高,但具体收购价格同样没有确切数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