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中,秦府之内一片静谧,唯有秦轩书房中烛火未灭。秦轩坐在案前,手中虽翻着兵书,可目光却透着忧虑,脑海里回想着历史的既定走向,深知秦朝灭亡的时间已近在咫尺。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清楚地知道,眼前这场焚书坑儒引发的动荡,不过是大秦帝国崩塌前的序曲。
“来人。”秦轩轻声唤道,声音打破了屋内的寂静。不一会儿,他的得意弟子赵桓匆匆走进书房,恭敬行礼:“师父,您唤我?”秦轩放下手中兵书,示意他坐下,神色凝重地说:“桓儿,如今大秦局势动荡,焚书坑儒之举虽为统一思想,却让人心惶惶。为师预感,大难将至啊。”
赵桓微微皱眉,点头道:“师父所言极是,百姓恐慌,文人怨愤,长此以往,恐生大乱。”秦轩长叹一声,心中想着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开口道:“我大秦历经数代,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如今却因这过激之举,陷入困境。你跟随为师多年,为师今日有话交代。”
他站起身,缓缓踱步,继续说道:“为师门下弟子众多,你天赋极高,为师对你寄予厚望。日后无论局势如何变化,你都要铭记,秦国于我们有恩,若有朝一日秦国陷入危难,你定要挺身而出,集结同门,尽己所能救助秦国,不可让大秦基业毁于一旦。”
赵桓起身,单膝跪地,郑重道:“师父放心,弟子定当铭记教诲,若秦国需要,万死不辞!”秦轩欣慰地点点头,扶起他:“光有决心还不够,为师再教你些救助之策。”
秦轩回到案前,铺开一张羊皮纸,拿起毛笔,边画边说:“若遇战乱,关中乃秦国根基,务必全力守护。函谷关是关中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能据守函谷关,可保关中无虞。”他又在纸上圈出几处地点:“这些地方皆是粮草囤积之处,战乱时,粮草至关重要,要想尽办法确保粮草安全,方能支撑军队作战。”
接着,秦轩又叮嘱:“秦国军队是立国之本,若局势失控,你要联络军中旧部,稳定军心。记住,军队不可乱,乱则国危。”赵桓认真聆听,将每一句话都牢记于心。
交代完弟子,秦轩又招来家中亲信幕僚和忠心耿耿的护卫统领。众人齐聚书房,气氛凝重。秦轩目光扫视众人,沉声道:“诸位,随我多年,我秦府能有今日,离不开大家的付出。如今秦国局势复杂,我已决定,带全家归隐山林。”
众人听闻,皆是一惊,幕僚张平忍不住问道:“大人,为何要归隐?以您的威望和谋略,留在朝堂或许能为秦国出力。”秦轩苦笑着摇头,不能道出自己穿越者的身份,只能含糊其辞:“朝堂局势已非我能左右,此时归隐,一来可避祸,二来也不想卷入无谓纷争。但我心系秦国,若有需要,诸位还望能为秦国奔走。”
护卫统领李明抱拳行礼:“大人放心,我等愿听您吩咐,无论何时,只要秦国需要,我等定当冲锋在前!”秦轩点头致谢,又详细安排了归隐后的诸多事宜,确保家人和秦府的安稳。
第二日清晨,秦府一片忙碌。秦轩吩咐家人收拾细软,准备启程。秦御霄得知父亲要归隐,匆匆赶回秦府。父子二人在书房相对而坐,气氛有些沉重。
“父亲,为何如此匆忙归隐?”秦御霄满脸疑惑与担忧。秦轩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御霄,为父一生征战,见惯了风云变幻。如今秦国行事过激,朝堂暗流涌动,为父不想连累你,也想在这乱世中寻一处安宁之地。”
秦御霄心中不舍:“父亲,您归隐,孩儿心中不安。况且岭南局势初定,孩儿不能时刻陪伴您左右。”秦轩拍了拍他的肩膀:“男儿志在四方,你在岭南为秦国开疆拓土,为父深感欣慰。只要你能造福百姓,守护好大秦边疆,为父就放心了。”
父子二人又聊了许久,秦轩再三叮嘱秦御霄要在复杂局势中坚守本心,平衡好各方利益。然而,就在秦轩准备告别官场,远离政治漩涡之时,朝廷的一道命令却打乱了所有计划。
嬴政不知从何处听闻秦轩要归隐的消息,当即下令宣他入宫。秦轩不敢违抗圣意,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咸阳宫。嬴政高坐龙椅,神色威严,看到秦轩进来,开口道:“秦轩,朕听闻你欲归隐,可有此事?”
秦轩跪地行礼,如实答道:“陛下,臣确有此意。如今臣年事已高,想在有生之年寻一处安宁之地,颐养天年。”嬴政微微皱眉:“大秦正值多事之秋,你乃国之栋梁,此时归隐,是要置大秦于不顾吗?”
秦轩心中一紧,思索着如何应对,无奈道:“陛下,臣虽归隐,但心系大秦。若大秦有难,臣必当竭尽全力。只是如今朝堂局势复杂,臣恐有心无力,反添乱子。”嬴政沉默片刻,目光落在秦轩身上:“朕知你忠心,然朕意已决,你不可归隐。不仅如此,朕要你携全家迁至岭南,协助秦御霄巩固南疆。”
秦轩愣住了,他没想到嬴政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深知岭南之地偏远,且局势初定,困难重重,但君命难违。回到秦府,秦轩将此事告知家人,众人皆是一阵沉默。阿瑶轻声说:“御霄在岭南,我们去了也好有个照应。只是这一路遥远,不知会遇到什么困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