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情节对宝黛情感共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宝玉通过《葬花吟》,第一次如此深刻地理解了黛玉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他意识到,黛玉与他一样,对生命有着细腻的感知和深刻的思考。而黛玉的吟唱,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两人的心紧紧相连。在此之前,宝黛之间虽有深情,但也不乏误会与争吵。然而,此刻在这山坡之上,宝玉因《葬花吟》与黛玉产生了灵魂深处的共鸣。他们不再仅仅是青梅竹马的玩伴,更是彼此心灵的知己。这份共鸣,让他们的感情超越了表面的亲昵,升华为一种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深度理解与认同,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注入了更为深厚的内涵,也使得他们的情感纽带愈发坚韧。
2.误会消除与情感升温
宝黛之间因晴雯不开门一事产生的误会,如阴霾般笼罩在二人之间。黛玉满心委屈,认定宝玉故意不开门,对她冷漠无情,故而借葬花抒发内心的哀伤与愤懑。
宝玉悲恸于黛玉的《葬花吟》,待黛玉离开后,他起身下山,途中恰好看见黛玉在前头行走。宝玉急忙赶上去,深知黛玉在气头上,便急切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这话引起了黛玉的注意,她虽满心怨愤,却也好奇宝玉要说什么,于是回头站住,冷冷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见此,灵机一动,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一听,觉得宝玉又在耍无赖,扭头便走。
宝玉望着黛玉的背影,长叹一声:“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这八个字饱含深情,瞬间击中了黛玉的内心。她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回头质问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见黛玉回应,心中一喜,赶忙倾诉起来。他回忆起往昔与黛玉相处的点点滴滴,从初到贾府时同桌子吃饭、同床睡觉,到自己对黛玉无微不至的关怀。他提及自己将心爱的东西都让黛玉先挑,听到黛玉爱吃的食物,便特意留着等她。他还说,丫头们照顾不周时,自己总是亲自操心,就怕黛玉受了委屈。他满心以为,姊妹们从小一起长大,亲密无间,和气融洽才是最好。
然而如今,宝玉言辞中带着些许委屈,说黛玉人大心大,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反倒将宝钗、凤姐等人放在心上,还时常对自己三日不理、四日不见。宝玉说着,眼中泛起泪花,声音也有些哽咽:“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有两个,也是隔母的。我与你一样独出,本以为你我心意相通,谁知我竟是白操了心,有冤无处诉!”
黛玉听着宝玉的倾诉,耳中听着他的话语,眼中看着他伤心的模样,心中的怨恨不知不觉消散了大半。她想起往昔与宝玉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明白宝玉对自己的真心。想到此处,黛玉心中一酸,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低头不语。
宝玉见黛玉这般模样,知道她心中的气已消了几分,便又诚恳地说道:“我也知道我如今不好了,但只凭着怎么不好,万不敢在妹妹跟前有错处。便有一二分错处,你倒是或教导我,戒我下次,或骂我两句,打我两下,我都不灰心。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
黛玉听了宝玉这番肺腑之言,心中的误会彻底消除。她想起昨夜之事,便问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宝玉诧异不已,急忙发誓表示自己并不知情,还解释说昨晚宝钗来了一坐就走了。黛玉思索一番,觉得或许是丫头们偷懒,便抿嘴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
至此,宝黛之间的误会烟消云散。通过这场误会,二人更加深刻地向彼此袒露了内心的情感,感情也在这一来一往的倾诉中愈发深厚。他们对彼此的心意有了更坚定的确认,这份感情也在历经波折后,如经过磨砺的宝石,愈发璀璨动人。
三、宝玉的社交与物件交换
1.冯紫英家的聚会
宝玉赴冯紫英家聚会,缘由是冯紫英此前在贾府时曾说自己得了“幸与不幸”之事,要请宝玉等人过去一聚,分享这桩奇事。宝玉本就喜好热闹,又对冯紫英所说之事充满好奇,便欣然应允。
聚会当日,宝玉命人备马,兴致勃勃地前往冯府。到达之时,已有不少人在那里等候。其中有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他豪爽好客,是此次聚会的东道主。还有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她容貌秀丽,才情出众,为聚会增添了几分旖旎风情。此外,便是忠顺王府的名角蒋玉菡,他生得妩媚温柔,气质不凡。
众人齐聚一堂,先是一番寒暄问候,气氛轻松融洽。随后,便开始了聚会的各项活动。行酒令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众人围坐在一起,按照规矩依次行令。冯紫英率先起令,他言辞诙谐,引得众人阵阵欢笑。轮到云儿时,她轻启朱唇,以婉转的歌喉唱出一段小曲,赢得满堂喝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