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玉挨打的多重原因
1.与封建正统观念的背离
在封建时代,读书入仕是家族荣耀与个人前途的重要途径,贾政对宝玉寄予厚望,期望他能通过科举之路,重振家族声威,延续贾家的荣华富贵。在贾政的观念里,读书考取功名,结交达官显贵,是一个贵族子弟应有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模式。
然而,宝玉却对读书和仕途经济极为厌恶。他认为那些追求科举功名的人是“禄蠹”,把读书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失去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宝玉更热衷于在诗词歌赋、风花雪月中寻找乐趣,与姐妹们吟诗作画、谈情说爱,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对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种种繁文缛节也极为反感,不愿遵循那些束缚人性的规矩。
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巨大差异,使得贾政对宝玉的行为极为不满。平日里,贾政就对宝玉的种种“不肖”行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试图引导宝玉走上正道,无奈宝玉始终不为所动。在贾政看来,宝玉的这种叛逆行为不仅是对家族期望的辜负,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
当宝玉在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表现出对仕途经济的不屑,这无疑触碰到了贾政的底线。在贾政眼中,宝玉的这种态度是对家族社交关系的不重视,也是对自己苦心安排的无视。这种长期积累的矛盾与不满,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成为了宝玉挨打的重要导火索,引发了贾政对他的严厉惩罚,以试图纠正宝玉的“错误”思想,让他回归到封建正统的道路上来 。
2.金钏儿之死引发的矛盾激化
金钏儿是王夫人身边的丫鬟,生得伶俐漂亮,与宝玉也颇为熟悉。一日,宝玉来到王夫人房里,见王夫人在午睡,便与金钏儿调笑起来,说了些暧昧的话语。王夫人醒来,误以为金钏儿勾引宝玉,顿时大怒,不顾金钏儿苦苦哀求,将她撵出贾府。金钏儿自觉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不堪忍受,投井自尽。
贾政得知金钏儿跳井的消息后,内心的愤怒如火山喷发般汹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时代,人命关天,尤其是贾府这样的名门望族,下人的生死也关乎家族的声誉。金钏儿身为贾府的丫鬟,她的死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贾政将金钏儿之死归咎于宝玉的轻薄与不检点。在他看来,宝玉平日里在府中与丫鬟们厮混,行为举止过于亲昵,全无贵族公子应有的稳重与端庄。此次金钏儿因与宝玉的几句调笑便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让贾政认定宝玉在道德行为上存在严重问题。
在贾政的观念里,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防有着严格的规定,宝玉的行为显然逾越了礼教的界限。他觉得宝玉不仅没有以身作则维护家族的尊严和礼教的规范,反而做出这种伤风败俗之事,实在是有辱门风。这种对宝玉道德行为的质疑,进一步加深了贾政对他的失望与愤怒,使得原本就紧张的父子关系更加剑拔弩张,也成为了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极为关键的激化因素,让贾政对宝玉的怒火彻底爆发,最终导致了那场激烈的笞挞 。
3.忠顺王府索人事件的影响
忠顺王府长史官突然上门,指名道姓索要琪官(蒋玉菡),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贾府掀起了轩然大波,给贾政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琪官本是忠顺王府所养的戏子,却与宝玉交往甚密,二人不仅互换信物,还私下里有诸多往来。忠顺王府长史官的到来,让贾政得知宝玉竟与王府的人有如此纠葛,这在贾政看来,是宝玉胆大妄为、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他深知与忠顺王府这样的势力结怨,对贾府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贾府与忠顺王府之间潜在的矛盾。忠顺王府作为皇室宗亲的府邸,势力庞大,在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贾府虽然也是名门望族,但近年来已逐渐走向衰落。忠顺王府长史官上门索要琪官时,态度傲慢,言语间不乏威胁之意,这无疑是对贾府权威的一种挑战。贾府与忠顺王府之间,或许在权力、利益等方面早有分歧,只是一直未曾公开化。
对于贾政而言,忠顺王府索人事件让他意识到宝玉的行为已经严重危及到贾府的安危。他一直努力维护贾府的声誉和地位,希望宝玉能够循规蹈矩,为家族争光。然而,宝玉却屡屡做出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与忠顺王府的冲突更是让贾政感到焦头烂额。这种焦虑和愤怒,进一步加剧了他对宝玉的不满,成为宝玉挨打事件的重要推动因素。在长史官离开后,贾政怒不可遏,立刻命人将宝玉找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宝玉挨打也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4.贾环的谗言与陷害
贾环在贾府中,因庶出身份长期遭受冷落与忽视,内心充满了对宝玉的嫉妒与怨恨。宝玉身为嫡长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贾母对其疼爱有加,府中众人也都围绕着他转,这与贾环所受的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贾环心中的嫉妒之火越烧越旺,时刻寻找机会报复宝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