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安排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在情节结构上展现出了高度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各情节之间层层推进、过渡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情节从宝玉试文字开始,元妃病愈后惦记宝玉前途,贾政作为封建家长,重视家族传承和宝玉的仕途发展,便将宝玉叫来测试学问。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封建家族对子弟学业的重视,也为后文提亲之事埋下了伏笔。因为宝玉的学业情况是家族考虑其婚姻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学业有成,才能更好地匹配合适的亲事。
提亲之事的出现十分自然。在贾政测试完宝玉学问后,乡客王尔调自荐为宝玉作媒,介绍南韶道张大老爷家的千金。这一情节的发展既符合当时封建家族为子弟安排婚姻的习俗,又与前文宝玉试文字所反映的家族对其未来的规划相呼应。提亲之事引发了贾府众人的讨论,各方人物的态度和想法也得以展现,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
巧姐生病和贾环闹事的情节则是在提亲之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就在众人谈论宝玉婚事时,巧姐生病有惊风症状,凤姐赶忙回去探望。这一情节的转折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而贾环在听说巧姐药里有牛黄后去厨房捣乱,打翻药罐,更是将矛盾推向了高潮。这一事件不仅加深了贾环与凤姐等人的恩怨,也反映出贾府内部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矛盾的激化。
各情节之间的过渡和关联十分巧妙。从宝玉试文字到提亲之事,是通过家族对宝玉未来的整体规划进行过渡的,学业和婚姻都是家族关注的重点。而从提亲之事到巧姐生病贾环闹事,则是通过贾府日常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衔接的,使故事在平稳的叙述中突然出现波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情节结构的安排,使得本回内容丰富多样,既展现了封建家族的日常生活和内部矛盾,又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诸多伏笔,如宝玉科举道路的发展、宝玉宝钗的婚姻、贾环引发的更多矛盾等,让读者对故事的后续发展充满期待。
2.人物刻画手法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通过细腻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语言描写方面,人物的话语往往能直接反映其性格特点。例如,在提亲事件中,贾母坚决拒绝张家的亲事时说:“宝玉都还要人照顾都不够,还给别人当家去。”这句话简洁明了地体现了贾母的果断和对宝玉的疼爱。她不会因为张家的财富而轻易答应这门亲事,更注重宝玉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生活。而凤姐提及“金玉良缘”时说:“放着天配的姻缘,还到哪里找?一个‘宝玉’,一个‘金锁’。”这显示出凤姐的机智圆滑,她善于把握时机,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维护了家族利益,又不得罪任何人。
动作描写也为展现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贾政测试宝玉学问时,“贾政把宝玉叫来,先是询问他的学习情况”,“看了宝玉做的文章,并给予了指点”。这些动作体现了贾政作为封建家长对宝玉学业的重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他通过实际行动来考察宝玉,希望宝玉能在科举道路上有所成就。而贾环在听说巧姐药里有牛黄后,“非要去厨房看看牛黄到底长什么样,结果掀开锅的时候,不小心将药都打翻了”。这一系列动作展现出贾环的顽劣和自私,他不顾巧姐病情危急,只图自己一时好奇,全然不考虑后果。
神态描写同样不可或缺。宝玉在面对贾政试文字时,“心里有些紧张,但还是认真回答”,“有想法却不敢轻易说出口”。这些神态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宝玉在封建家长权威下的小心翼翼和对科举学问的抵触。他虽有才华,但对这种为了仕途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充满反感,却又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
通过这些人物刻画手法,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同时,这些刻画手法也为《红楼梦》成为经典之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作品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3.环境描写作用
在《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虽未对贾府环境进行大篇幅的直接描写,但一些细微之处的环境描写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当巧姐生病时,文中虽未详细描绘贾府的环境,但可以想象,此时贾府上下必然是一片紧张、压抑的氛围。这种氛围通过众人的反应和行动间接体现出来,如凤姐心急如焚地赶回去探望女儿,安排人配药等。周围环境仿佛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所笼罩,暗示着事情的严重性。这种氛围的烘托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贾府众人对巧姐病情的担忧,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