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礼教制度极为严格,等级分明。在贾府这样的贵族家庭中,主子与奴仆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主子高高在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奴仆则必须绝对服从。例如,贾府的主子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讲究,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居住的房屋都有明确的区分。这种礼教制度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人们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礼教的要求,否则就会受到指责和惩罚。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谨慎,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正是因为她深知礼教的威严。
婚姻观念上,封建包办婚姻占据主导地位。男女的婚姻大事往往由父母和家族长辈决定,个人的意愿和感情被忽视。在《红楼梦》中,宝玉和黛玉真心相爱,但他们的爱情却无法得到家族的认可。贾母、王夫人等长辈为了家族的利益,选择了宝钗作为宝玉的妻子。这种婚姻观念使得许多年轻人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宝钗虽然嫁给了宝玉,但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只能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余生。
家族文化在当时也非常重要。家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贾府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有着自己的规矩和传统。家族中的长辈拥有绝对的决策权,他们的意志决定了家族的发展方向。为了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家族成员必须遵守家族的规矩,为家族的利益着想。例如,元春省亲时,贾府上下都全力以赴,精心筹备,以显示家族的荣耀。然而,这种家族文化也使得家族内部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为了争夺家族的财产和权力,家族成员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这些文化氛围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黛玉的敏感和孤独,正是因为她生活在这样一个礼教森严的环境中,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宝玉的叛逆和痛苦,也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封建礼教和婚姻观念的束缚。宝钗的无奈和悲哀,则是因为她不得不遵守家族的安排,放弃自己的爱情。总之,当时的时代文化氛围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每一个人,使得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三、主要情节剖析
1.黛玉之死
(1)病情恶化缘由
黛玉病情恶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原因当属听闻宝玉的婚讯。当她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即将迎娶宝钗时,犹如遭受晴天霹雳,整个人瞬间失了魂魄。此前,她虽对自己与宝玉的感情有所期待,但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家族的态度让她一直心怀忐忑。而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彻底击碎了她心中最后的希望,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长期的情感压抑也是导致她病情加重的重要间接原因。黛玉自幼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她敏感而细腻的内心时刻都在承受着压力。她对宝玉的爱真挚而深沉,却又无法直白地表达,只能通过一些小性子和眼泪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上的压抑日积月累,严重损害了她的身心健康。
此外,她本就体弱多病,长期的忧愁思虑更是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她常常咳嗽不止,身体日渐消瘦,精神也愈发萎靡。在得知宝玉婚讯后,她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茶饭不思,卧床不起,原本就脆弱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击,病情迅速恶化,生命也逐渐走向尽头。
(2)焚稿断情之举
黛玉焚稿这一行为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首先,它象征着黛玉对爱情的绝望。那些诗稿是她与宝玉爱情的见证,每一首诗都饱含着她对宝玉的深情。然而,如今宝玉即将迎娶他人,她的爱情彻底破灭。焚稿意味着她要将这份曾经美好的爱情付之一炬,从此与过去的感情做一个决绝的了断。
这也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与宝玉的爱情无法得到认可和祝福。她的诗稿中蕴含着她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这些在封建礼教看来是不合规矩的。焚稿是她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抗争,她不愿意屈服于封建礼教的安排,即使爱情无法实现,她也要以自己的方式扞卫爱情的尊严。
从具体过程来看,黛玉在病榻上,命紫鹃将她平日里所写的诗稿、题帕等都拿出来,一把火将它们烧成灰烬。在火光中,她的眼神决绝而又悲凉,仿佛在向这个世界宣告她对爱情和命运的抗争。
(3)临终遗言深意
黛玉临终喊出的“宝玉,宝玉,你好……”蕴含着多重复杂的含义。其中有爱,她对宝玉的爱贯穿了她的一生,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份爱依然刻骨铭心。这声呼喊中饱含着她对宝玉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也有恨,她恨封建礼教的无情,恨家族的冷漠,让她和宝玉的爱情无法修成正果。她恨自己命运的悲惨,无法与心爱的人长相厮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