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带了一些贾府的家人一同上任,本以为这些人会全力支持他,毕竟贾府是诗礼之家,平常待遇也不错,他们应该懂得为官的操守。可没想到,这些家人就像一群贪婪的饿狼,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捞钱。为了能在任上大捞一笔,他们甚至在出发前借贷大笔银钱来给自己装门面,指望着到任后能连本带利地赚回来。贾政的清正廉洁让他们失去了捞钱的机会,于是这些下属们集体罢工,以此来表达对贾政的不满。
面对下属们的罢工,贾政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他不明白,自己一心为了做好官,为什么下属们却不理解他。他一直认为自己的为人大家都应该清楚,可这些人却如此不识大体。在他的认知里,为官就应该正直无私,不能被金钱所迷惑。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他发现自己的坚持在下属们的抵制面前显得那么无力。
这时,李十儿站了出来,他是这些家人的代表,也是一个心思缜密、善于权谋的人。李十儿向贾政说明了原委,他指出在这个官场中,清正廉洁根本行不通。如果贾政继续坚持自己的做法,不仅会让下属们心生怨恨,还会得罪其他官员,最终可能连自己的官位都保不住。他建议贾政放弃做清官的想法,给下属们一些捞钱的机会,这样大家才能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贾政听了李十儿的话,内心开始动摇。他一直以来都以正直无邪、耿直方正为自己的人设,可现实却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坚持。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一方面,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原则,不想成为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如果不按照李十儿说的做,自己在官场将举步维艰,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贾政最终还是妥协了。他默许了下属们的行为,开始放纵他们欺下瞒上、贪财敛财。他的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更是他内心深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结果。他曾经的正直和坚持,在官场的黑暗和权力的诱惑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
贾政的心理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他对自己的妥协感到愧疚和自责,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原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习惯了这种官场的潜规则,甚至开始认为这是为官的一种无奈之举。他安慰自己,只要自己不直接参与贪污腐败的行为,就不算违背自己的良心。然而,他没有意识到,他的默许已经让他成为了腐败官场的一部分。
贾政的这种转变,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在那个时代,清正廉洁的官员往往难以立足,而贪污腐败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贾政的妥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他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官场的无奈和悲哀,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政在这种腐败的官场环境中越陷越深。他不再像初到任时那样关心百姓的疾苦,而是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官位和利益。他的下属们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整个官场变得乌烟瘴气,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艰难。
贾政的为官情节,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贾政在官场中的经历和心理转变,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也展现了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探春远嫁伏笔
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总督周琼的来信引出了探春远嫁的情节,这一情节在书中埋下了重要的伏笔,也引发了读者对于探春命运的诸多思考。
总督周琼来信提亲,这一事件看似平常,却为探春的远嫁拉开了帷幕。从信中可知,探春未来的公公是“镇守海门”的总督。然而,这一安排却与前八十回中对探春命运的暗示存在诸多不契合之处。
按照第五回中的判词,探春的命运充满了悲伤色彩。曲名《分骨肉》中“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等语句,描绘出探春远嫁后与家人分离的痛苦和无奈。第六十三回中,探春在宝玉生日晚宴上抽到的签上写着“瑶池仙品”,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还注着“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的解读也暗示探春未来女婿身份高贵,她嫁过去地位也会很高,但同时也意味着远嫁,骨肉分离。
但在本回的情节中,“海门”据考证在浙江绍兴一带,而贾家老家在金陵南京,距离并不算远,若论老家还是同乡,这与“远嫁”的概念相去甚远。并且,书中并未交代总督儿子的具体情况,相对于贾家这样的豪门,对方最多只能算门当户对,很难称得上“贵婿”,探春嫁过去也难以达到高贵的地位。甚至到后面,总督被调回京城,家眷也跟着回来,探春还能与家人见面,这使得整个情节缺乏悲剧色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