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送宝玉祖传玉这一情节,可能暗示着宝玉未来的命运走向。清末学者王柏沆认为“玦者,离也。昔是生离,今是死别”,这或许预示着宝玉将与贾府众人分离,经历重大的人生变故。宝玉作为贾府的核心人物,他的命运变化将对整个家族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会引发家族的彻底衰败和崩溃。
本回中的这些伏笔和铺垫,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线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们使故事更加连贯和富有逻辑性,也让读者对未来的情节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七、红学观点争鸣
1.对“五儿承错爱”情节的不同看法
在红学界,对于《红楼梦》第一百九回中“五儿承错爱”这一情节,不同红学家持有多种评价和观点,分歧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背景。
部分红学家认为“五儿承错爱”情节是对宝玉情感世界的深入挖掘。宝玉因对黛玉和晴雯的深切思念,在恍惚中将五儿错认成晴雯,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迷茫。他们觉得这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情节,通过宝玉与五儿的误会,进一步刻画了宝玉至情至性的性格特点。宝玉在错认五儿的过程中,言语和举动都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他对逝去之人的深情厚谊。这种观点强调了该情节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它丰富了宝玉这一核心人物的形象,使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他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然而,也有红学家对这一情节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五儿承错爱”情节与原着前八十回的风格和逻辑存在一定差异。前八十回中,《红楼梦》的情节发展较为含蓄委婉,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而此情节中宝玉的行为略显突兀,他对五儿的亲昵举动可能会让读者觉得与他之前的形象有所不符。这些红学家觉得这一情节可能是续书者为了推动故事发展而强行加入的,破坏了原着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连贯性。
还有一些红学家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评价这一情节。他们指出,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界限较为严格,宝玉对五儿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越轨之举。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与礼教之间的冲突,宝玉的行为是他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无意识反抗。但同时,五儿的困惑和误解也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得她无法理解宝玉的情感。
红学家们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原着的理解和解读角度不同。一些红学家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他们从宝玉的情感世界出发,认为这一情节是合理且必要的。而另一些红学家则更强调原着的整体风格和逻辑连贯性,他们对情节的合理性和与原着的契合度要求较高。此外,不同红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也会影响他们的观点,现代红学家可能更注重从社会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情节,而传统红学家则更倾向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评价。
“五儿承错爱”情节在红学界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和讨论,这些分歧反映了红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分析,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情节在《红楼梦》中的意义和价值。
2.对本回艺术价值的争议
红学界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的艺术价值存在诸多争议,不同观点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各有不同。
部分红学家高度肯定本回的艺术价值。他们认为本回在人物塑造上极为出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宝玉对黛玉的深情,在他执意外宿等待芳魂的情节中体现得入木三分,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的痴傻与执着;宝钗的稳重端庄、迎春的懦弱逆来顺受等也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在情节安排方面,本回也颇具匠心,如宝钗生日的冷清与往昔贾府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家族的衰败,情节之间相互呼应,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此外,本回的悲剧氛围渲染十分成功,迎春之死的情节通过对比、环境描写等手法,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有力地推动了主题表达,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这些红学家以人物塑造的生动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和主题表达的深刻性为评价标准,认为本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也有一些红学家对本回的艺术价值提出质疑。他们觉得本回与原着前八十回的风格存在差异。前八十回的情节发展含蓄委婉,情感表达细腻深沉,而本回中部分情节显得有些突兀。比如“五儿承错爱”情节,宝玉对五儿的亲昵举动与他之前的形象有所不符,破坏了原着整体的艺术风格和连贯性。此外,他们认为本回在语言的精美程度和意境的营造上,不如前八十回。这些红学家更注重原着的整体风格和艺术水准的一致性,以此为依据对本回的艺术价值持保留态度。
红学界对本回艺术价值的争议,源于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前者注重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的表现,而后者更强调与原着风格的契合度。这种争议也反映了红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喜欢【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请大家收藏:(www.2yq.org)【红楼梦】逐回深度解读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