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力编制方面左右虞侯军兵力各为2800人,分为56个大队,队是唐军最基本作战单位。军中重步兵(长枪兵)800人,多用途步兵(弩兵、陌刀手)300人,轻步兵(长弓手)300人,具装骑兵(战骑)100人,重骑兵(陷骑)200人,轻骑兵(游骑)200人,还有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军种就是勤务兵,勤务兵为900人。
可能有人对兵种的作战时的职责不太了解,我这里简明说一下,唐军基本装备配置是弓、腰刀、圆盾、盔甲和马。大唐比较有钱所以这五样基本是标配,这里的盔甲分重盔甲和皮甲,皮甲多为勤务兵、长弓手和游骑穿戴,其他兵种为重甲。这里的马不是战马,是代步工具,唐军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步军也是骑马行军的。
在中国历史中,唐军和蒙古军队得机动性不相上下,唐将张孝嵩一个月行进2000多里。
怛(dá)罗斯之战时高仙芝从葱岭到怛罗斯一百天行进5000里,如果只靠两条腿士兵恐怕半路就累死了吧。
在兵器方面,长枪兵步作为军阵得主体力量主要装备武器是长枪和大盾。
弩兵和陌刀兵是同一个士兵担任的,身穿重甲远距离用弩,近战用陌刀挥砍。
长弓手是我唯一不了解的兵种,我猜测可能就是操控床弩或者投石车的,或者就是在对阵当中只负责用弓箭进行火力压制的兵种,因为他们不穿重甲,不是近战兵种。
具装骑兵(战骑)人和战马全部穿重甲职责是配合重步兵冲击敌方军阵,武器为马槊。
重骑兵(陷骑)人穿重甲战马没有披甲,主要任务是配合具装骑兵进阵厮杀或者保护侧翼。
轻骑兵(游骑)任务是担任警戒,传令、敌人被击败以后的负责追杀溃兵。
勤务兵比较杂,有军医、医护人员,还有操控器械的,有辅助骑兵穿戴盔甲的等。
中军一共4000人,80个大队。各作战兵种分别为1000人,400人,400人,200人,400人,400人,1200人。
左右四厢军兵力都是2600人,52个大队。作战兵种和左右虞侯军差不多,只有多用途步兵(弩手、陌刀手)少了50人,还有勤务兵少了150人,左右虞侯军多出来的50人有很大可能是全军精锐中得精锐,这一队士兵有很大可能是全军的锋失,用来陷阵破敌的。至于少的150勤务兵有可能是工兵或者“踏白军”,踏白军就是斥候。
以上就是唐军军队兵种分配。双方军阵对阵的会战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军阵对阵对于败的一方是致命的。
在中国历史中交战双方基本都是在用各种各样的计谋,还有小规模的冲突获得战略上的胜利。
安史之乱军阵对抗的顶峰就是香积寺之战,这一战就让河北唐军全线崩溃,安史之乱走向也彻底改变。
如果发生双方会战肯定是双方军队综合实力差不多才会出现会战,假如一方两千人,一方两万人,两万人肯定急着和两千人对阵,但是两千人肯定也不傻,他肯定不会和你对阵,要么后撤,要么占据有利地形或者城池守城。
历史上会战最多的就是项羽,因为项羽是一个把兵家四势当中兵行势发挥到极致的人,只不过他是个玻璃心。
当时项羽釜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九战九捷,彻底打垮章邯和王离的四十万秦军,兵形势被他发挥到极致,突击能力犹如神助,我怀疑二战德国的“闪电战”就是跟他学的。
兵家四势是兵家四大流派:分别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
兵权谋的代表人是孙武、吴起等。以其卓越的战略才能着称。其特点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兵阴阳的代表人是孙膑、诸葛亮等。以其对阵法的精通和在军事理论中的运用而闻名。“顺时而发,推行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指的是左右战场的地理、天象等外在环境因素,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地利"。
兵形势的代表人是项羽、霍去病等。以其勇猛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点是“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其战术灵活多变,注重快速反应和变化无常的战术布置,通俗点就是“快、准、狠。”
兵技巧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和戚继光。前者以建造攻城和守城器械出名,后者则以其发明的狼筅和九齿钉耙击败倭寇。说的更具体就是武器创新,最直观的就是无人机。
唐军的对外战争中很多时候都是以少胜多,唐军能在野战中无往不利和唐军将领能力、武器装备、士兵的军事素养、阵法应用有莫大的关系。
唐军野战军阵一般为方阵和楔形阵(倒三角)有时候是正三角“锋失阵”,这种阵型进攻的的重点在两翼,一旦击破敌人两翼,敌人就有可能被包围。当然你要是有项羽的实力,可以直接从中间杀穿敌阵也行,这样你活捉敌方元帅夺了帅旗,敌人瞬间就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